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红经济看似如火如荼,可背后隐藏的是大量粉丝沦为“韭菜”的悲哀。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改变?
网红成名与信息幻象
古典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有成名十五分钟的可能。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成名变得更容易,还能靠滤镜和包装,大家难辨屏幕背后是人设还是真人。媒体生态演变,让信息接收和制造门槛都降低,给制造信息假象的人提供机会,制造幻象成了一门生意。
比如直播平台的网红经济,还有靠注水、复制粘贴的营销号,都是靠幻象吸引用户后贩卖用户,创造了新的商机。
B站“爱玩客”事件
B站的科技类自媒体“爱玩客”,通过发布评测视频成为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大V。有几百名忠实粉丝在其推广的“GOGO商城”下单购买电子产品,涉及金额达上千万元。
之后商城声明受行业调整影响要“良性退出市场”,将下单金额转为“借款”,三年内还清。原来这是一家疑似P2P平台,利用大V吸引粉丝,把粉丝钱变为资本金,消费者成了风险投资人。
网红大V经济缺陷
这起事件暴露出网红大V经济的致命缺陷。很多网红的生意逻辑就是出卖粉丝信任。粉丝因为大V背书,轻易在名不见经传的小商城下单甚至刷单。
媒体报道显示,该商城与大V背后有共同投资人。骗取信任、出卖信任是不少网红账号的基本套路,把粉丝当“韭菜”,这一恶性循环在网红经济里不断上演。
网红不良行为案例
此前新闻多次报道网红不良行为,有的卖惨骗捐,有的销售三无产品,像乔碧萝以假面貌欺骗粉丝打赏。在以前的偶像经济中,这种贩卖信任的是个案。
但现在网红经济里,“货不对板”“卖假货”质疑成主流。因为新媒体环境下,做号集团和营销号推手急于通过运营手段打造人设,收割变现离场。
粉丝沦为“韭菜”原因
粉丝以为在支持偶像,实则偶像可能是P2P平台道具、网红经纪公司模板、开滤镜的微商。在制造信息假象的专业团队面前,粉丝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蛊惑,沦为“韭菜”。
粉丝对偶像的信任毫无保留,面对大V推荐就蜂拥而上消费,却忽视其中风险,这也是他们容易成为受害者的原因。
平台的责任与未来
对于涉事内容平台,粉丝信任是生态基石。平台有监管不力之责,没有严格审查网红推广的内容和商家的资质。
未来平台需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审核机制,规范网红行为。同时,粉丝也要提高自身辨别能力,谨慎对待网红推荐的产品和服务。
看完这篇文章,你认为平台和粉丝该如何携手改变网红经济乱象?记得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