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我们的隐私似乎随时可能被侵犯,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关注的痛点。以某消费者服务平台上“监听”相关的数百条投诉为例,这引发了人们对手机App是否在侵犯隐私的质疑。
隐私受威胁的投诉案例
在私人聊天场景中提及地方就收到当地产品推送,比如提到“铜仁市”后收到大量当地行业产品推送信息,这让消费者强烈怀疑被软件监听。这种情况可能不是个案,众多相似的投诉显示出消费者对隐私安全的担忧。这些投诉揭示了消费者在日常使用手机App时可能面临隐私被侵犯的风险,许多人都有过类似被莫名精准推送的经历,这已影响到大众对手机App的信任。
技术上的可能性
业内人士表示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监听的,尤其是当用户做了相关授权。然而这并不简单,因为想要监听用户,一般需要持续打开麦克风,会增加能耗,技术上需要提取分析信息,成本很高并且还得面临法律风险。但即便有这些限制,技术上可实现这一点依然足以让人们感到担忧,毕竟谁也不知道哪些App会为了利益而冒险侵犯隐私。
权限强索与信息收集
存在App强制索要麦克风、摄像头等权限以隐秘获取用户信息的情况。而且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频繁过度索取权限的问题严重,像首汽约车等大众常用App都有类似问题。它们收集多种信息,比如行为信息、地理位置等用来绘制用户画像,以进行精准推送,甚至一些不需要用户授权的标识也被用于此类目的,这无疑是对用户隐私的潜在威胁。
第三方信息共享
个人信息并非App独有,多会与第三方共享。查询主流App,如小红书、抖音等的隐私协议,均发现存在第三方信息共享清单。拿抖音来说,综合多种信息进行算法推荐,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信息就这样在不同主体之间流转,增加了隐私泄露风险,用户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共享了个人信息。
精准推送的利弊
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送有利有弊。对一些人来说可以触达更多感兴趣内容,但这背后的隐私被窥探风险让很多人不安。同时监管条例在整治“信息茧房”、严禁“杀熟”等方面设限。可企业和用户自身也需要做更多努力,例如企业要自律,而用户在下载软件时要留意权限关闭个性化推送等。
用户该如何防范
用户需要提高自身隐私保护意识。如在使用新的App时,不要随意授权,仔细检查权限要求。查看隐私协议,对于不必要的权限敢于拒绝。而且在日常使用手机时,如果发现有异常的精准推送,要及时检查相关App权限设置。此外在遇到隐私被侵犯情况时要敢于投诉维权。
那么,当你发现可能手机App侵犯了你的隐私时,你会怎么做?希望大家能积极评论分享点赞本文,共同关注手机App隐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