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温主编”话题爆火,最高73万次播放量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着多重因素交织,有值得探讨的价值之处。
语文教材的教学理念
教材中音节教学有其自身理念。如在关于“chua”和“ne”的事件里,温儒敏表示这是学音节,不要求字词一一对应。从实际教学来看,在初级阶段学生认字有限,教学重点在拼读音节。例如很多小学生开始接触拼音时,先学会正确拼读就可。同时教材音节教学的“穷尽式”有优有劣,全的同时也可能增加学生负担,这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公众对于知识的态度
现在许多网友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像质疑教材中“chua”“ne”没有对应字的事件。没做调查就盲目发声,体现出部分公众既缺乏自我查证知识的意识,又盲目从众。而以前也有教材将对联中的字写错又有不同情况。当时是经过正规的渠道核实纠错。对比现在很多网友不核查就攻击,反映出现在公众在面对知识问题时表现比较浮躁。
网络与炒作的影响
抖音等网络平台造就话题高热度。一个原本仅是关于语文知识的事情能够达到73万播放量。部分人利用网络进行炒作。像在这件事中,有人在未搞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就在网上大肆宣扬,导致温主编被无端围攻。炒作的人不在乎真相,只在乎流量与热度,这种行为还容易带偏舆论方向,使很多吃瓜群众也跟着加入到无端指责当中。
地区差异的影响
方言地区在语言认知上有一定特殊性。像有些方言地区没有“chua”这个音,这会使当地使用者在看到这个音节时本能地觉得没有对应字。教育上应该考虑到这种地区差异造成的不同语言认知。例如在南方的某些方言区声母的发音和普通话就存在很大区别,如果不重视地区差异进行知识点的统一教授,容易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困惑。
知识普及的必要性
很多民众在知识储备上有很大欠缺。一些人连新华字典这样基础的知识查阅工具都未曾使用就轻易下判断。如果基础知识普及足够,很多闹剧就不会发生。比如在这个事件中,如果民众有基本的汉字认知与拼音知识,就能够自行查询核实。在学校、社区等可以展开语言文字知识普及活动,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
正确对待教材错误
教材错误不可避免,但处理方式要得当。过往教材写错对联事件,是走正规渠道解决。温儒敏也表示教材错误可以按照正规流程修改。公众在发现可能的错误时,不应是恶意炒作攻击,而是应该理性地反映问题。负责任的出版方和主管部门在遇到错误反映时也应迅速积极处理。
大家觉得在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理性地对待这种与知识相关的争议?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别忘了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