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了众多历史性成就,背后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基因”,人民网的“70年70问”全媒体系列报道将其记录呈现,这其中有着诸多值得探寻之处。
报道的开启与收官
“70年70问”的开篇之作意义非凡,它于9月2日推出,开启了独特的话题探索之旅。历经2个多月后迎来收官之作。开篇深入挖掘像“流动的中国”这样关于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收官之作则解答中国共产党强大活力、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原因。这一整套报道完整展现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其持续时间和不同阶段的任务体现出报道规划的科学性。
这些内容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呈现,能够让读者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关注新中国发展中的不同侧面,加深对国家的全面认识。
从小故事见大意义
报道从独特视角切入,从小切口阐述大主题。通过小事件反映大背景。把小人物与大理论相融合。例如“小巷总理”的报道,记者深入挖掘,看老照片,翻手机群聊,从普通民众的经历中找寻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大主题。这种报道方式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民众生活联系起来,让读者更易理解。
在其他诸如中国铁路发展的报道里也是如此。从十万多字材料和纪录片中提炼,让大众能切实感受到中国铁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这也使观众看到国家发展如何在具体领域落地生根。
报道的多平台呈现
平台的作用在该报道中不可忽视。其呈现形式多样,涵盖了文字内容、视频等。不同平台的结合使传播全方位覆盖。在各个时间段都能做到有效延伸。拓展到多领域。报道的热度也由此提升。读者不管身处何地,不管哪个时段,都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内容。这有助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等优势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报道写作的难点
记者面临巨大挑战。要在约5000字篇幅、不足5分钟视频里呈现海量采访信息的精髓很难。要达到报道深刻、重点突出同时还通俗生动并非易事。特别是在撰写准确且专业的稿件时,像中国铁路的报道即便业内人士有时都难以说透问题、成绩。如何权衡专业与大众理解就是一个关键点。
记者应对采访的策略
面对难题,记者积极应对。为了做到报道精准,他们做大量案头工作。对于“小巷总理”报道是翻看各种资料,对于中国铁路报道则是研读大量材料。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把专业性强的内容转化为大众易读内容。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不能是在家编造内容,而是要实际深入采访、调研。
报道的影响力
这些报道产生了积极有力的影响。中国铁路的报道发布后得到业界认可,说明稿件质量很高。尤其体现出记者专业能力,因为报道兼顾了多方面要求。这也表明优质报道能够在业界树立标杆。而从整体看,整个“70年70问”系列让更多人看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元素,对理解国家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在探寻了人民网“70年70问”这么多情况后,您觉得这一系列报道对您更好地理解新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