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的世界里,总有些怀念与期待碰撞的矛盾点很吸引眼球。人们怀念周杰伦并期待他出新专辑拯救华语乐坛,同时抖音神曲播放量惊人且轻易上春晚,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华语乐坛真相?
周杰伦的音乐坚守
周杰伦出道前就经历了严苛考验,在十天写五十首歌,他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态度令人惊叹。出道后他只唱自己写的歌,即便与人一同编曲也不署名,被称为有“音乐洁癖”。这种对音乐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忽略品质的乐坛里显得珍贵。它体现了周杰伦对自己音乐的尊重和严格要求,为的就是给歌迷带来高质量作品。
在当今乐坛很多创作者都选择简单省事的创作方式,周杰伦的坚持更是难能可贵,他不愿随波逐流,而是凭借自己扎实的音乐基础和独特创新思维,构筑起了一个个高品质的音乐作品。
抖音神曲的创作捷径
有些抖音神曲的创作荒谬到令人咂舌。一些收歌平台要求创作者不要创新,用简单和弦和随意可哼的歌词。像《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仅用一天就完成创作流程。还有音乐工作室批量制造相似歌曲,这一切都体现了这个时代某些歌曲创作的浮躁。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创作者急于求成。他们为了热度和流量,放弃艺术追求。这些神曲往往没有深度,只要能短时间内抓住听众的耳朵就好,这样的创作方式虽然能快速获利,却难以沉淀为经典。
大众审美与神曲的关联
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看,看似在抖音神曲出现之前就开始“堕落”了。曾经喊麦也红遍全网,对比现在,这些歌曲虽然播放量高却缺乏内涵。数据显示很多抖音神曲演唱者演唱水平堪忧,如在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上那些堪比车祸现场的演唱,可仍有这么高热度,值得深思。
大众喜好是会被引导的,如果总是看到这样低质量但传播狂热的作品,长此以往大众的音乐审美就会停留在表面。很多时候人们会被容易获取的简单旋律吸引,忽略了音乐背后深层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神曲背后的经济利益
神曲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像《学猫叫》的制作人,半小时创作的歌火了之后,单曲制作费从最高五万变成平均十万,商演排到一年后。这种巨额利益的驱使让很多创作者投身到神曲的创作中。
在商业的角度,只要歌曲能火,短视频平台上能传播,歌手和创作者就能赚取高额报酬。这种唯利益化的导向,进一步促进了神曲不断涌现的局面,使得乐坛少了耐心打造经典的氛围。
专业歌手的矛盾态度
郑钧实力吐槽排行版热歌为“屎”,而他自己却入驻抖音宣传新歌。杨坤等众多歌手也是如此。这反映出他们虽然认识到神曲存在问题,但又无法抵抗借抖音推广自己的诱惑。
他们一方面明白神曲对乐坛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向流量低头。这种矛盾态度也反映出目前华语乐坛被神曲支配的无奈现状。
华语乐坛的期待与出路
华语乐坛需要改变现状,要想再出如周杰伦这般的歌手或者打造出像他歌曲那样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音乐很难。以前的神曲像《香水有毒》等至多火一两年,而现在的抖音神曲,几乎是天天更新但都缺乏灵魂。
乐坛需要扭转这种只看热度追捧神曲的风气,重新对创作质量提出要求,挖掘更多富有才华的音乐人,回归到对音乐艺术和内涵的追求道路上来。
最后想问大家,你们觉得华语乐坛还有可能重回那个诞生无数经典歌曲的时代吗?欢迎大家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