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拍一拍功能,看似简单却极具争议。这个功能在微博下面有很多要求取消它的愤怒评论,但也有人觉得它很棒。这种两极分化的态度背后蕴含着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社交互动新方式
微信之前,指定朋友谈论特定话题,叫名字或使用“@某人”都较正式,“@”更适合工作场合。而拍一拍则拓展了社交互动可能性,以一种更亲密轻松的互动形式出现。例如在好友群,无需理由就能拍所有人,大家也不会有困惑,还能互相拍一拍。这和正式的“@”截然不同。
像在一些年轻人的群聊中,有人分享趣事,大家不用言语回复,拍一拍就表示自己关注到了,这在以前仅靠“@”和打字是难以做到的。
非正式性的体现
“拍一拍”带有非正式性。从微信团队将其翻译改成“tickle”就能看出,旨在让使用者以更亲密的态度对待这个功能。比如在朋友组成的小群,你可以毫无顾忌地用拍一拍互动,可若用正式的“@”一大早把全群人都艾特一遍,会让人误以为有正事商量。这种非正式性在沟通中创造了新的模式。
在关系亲密的同学群或者兄弟闺蜜群中,大家不管做什么事先说一句“拍一拍”,似乎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聊天氛围瞬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特殊话题的助力
“拍一拍”的非正式性还表现在关于身体和性的谈论上。它给了很多人放下负担“开车”的机会,适合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表达一些隐晦的话题。在一些思想比较开放、年轻人居多的微信群里,通过修改拍一拍的后缀,大家互相调侃打趣。
就像在某些游戏爱好者群里,大家可能会将拍一拍后缀改成游戏中的梗或者略带调侃的话语,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加互动乐趣。
适用的环境条件
“拍一拍”的好坏,取决于使用的环境条件。像作者身边多是同龄人,处于宽松文化环境,微信里长辈也没学会“拍”自己。但对很多人来说并非如此。比如在职场聊天群中,拍一拍也许就不那么适宜。
在一些长辈居多的家族群里,若有人随意拍一拍,可能会被认为不太礼貌或者不懂规矩。在商务交流的群组里,也不合适,因为它缺乏正式交流所需要的严肃认真。
身份管理的挑战
在微信上管理身份本就不容易,因为账号限制多开,大多数人只用一个账号处理所有事。拍一拍功能可能破坏身份管理。一个不小心的误拍,如在看不熟的朋友朋友圈时误拍,或者在群里错拍他人,就可能破坏原有的身份定位。
想象一下,如果在很正式的工作群里,不小心误拍了领导或者重要客户,那会让人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这就是拍一拍对身份管理带来的风险。
误拍带来的尴尬
拍一拍操作很简单,双击头像就可触发,但这也容易导致误拍。这种误拍会使使用者在微信上小心翼翼。例如在一个有众多陌生人的大群里,误拍后可能会让自己觉得无缘无故打扰到别人。
在一些不是很活跃的群组中,误拍可能让其他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而自己并没有想好要表达什么内容。这都是误拍会带来的困扰。
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在未来的更新中保留拍一拍这个功能?希望大家点赞和分享文章,可以一起来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