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23年,众多行业的发展态势牵动着大家的心。无论是消费复苏、车企的兴衰,还是互联网平台的变革,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消费复苏品牌扩张
不少品牌在今年这个消费复苏的关键时期提出冲刺万店计划。像新式茶饮行业就比较乐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有24.6%的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表示未来消费频率将变高,而消费频率减少的仅占10.6%,这就是市场积极的信号。不过整体消费粘性的价格接受度较往年在降低,多数接受11 - 20元的价格,可购买较为频繁,89.0%的消费者每周都会购买。这说明消费市场在复苏过程中有新的情况出现。
从消费心理来看,消费者变得更理性了。他们愿意花小代价高频消费,品牌如果想抓住这波复苏浪潮,得在价格和产品创新上多做文章。而且消费升级与降级同时存在,低价优质的产品更受青睐。
视频号商业化加速
第二季度,视频号发展势头迅猛。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去年几乎翻倍,广告业务增长显著,Q2广告收入超过30亿元。视频号被腾讯寄予厚望,它不仅在广告收入上有成绩,电商收入也在逐渐崛起。视频号这一加速商业化的趋势,是搭上了互联网流量大潮的便车。
腾讯对视频号的资源倾斜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优秀的创作者被吸引进来,制作更多元化的内容,满足了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同时它在社交分享上的优势,也让它的广告和商品更容易被推广。
车企的起起落落
汽车行业今年很不平静。8月中,百度造车项目集度汽车更名为极越品牌,从2021年初官宣造车到现在退居幕后,回归技术研发初心。同时近10家新势力车企破产倒闭,跨界造车困难重重,小米车还没问世。不过比亚迪发展强劲,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达到500万辆的车企,并且在今年新能源汽车纷纷降价的情况下推出高价位高端车型进军30万元以上市场。
造车需要强大的技术储备、资金支持和品牌影响力。比亚迪曾长时间的积累才换来如今的成果。新势力车企失败的原因就包括技术不过关、资金链断裂等。消费者对于汽车品牌的信任建立需要很长时间。
E - bike国内遇冷
E - bike 在海外市场大热,背后是环保意识上升,以及经济压力和疫情的影响。但是在国内只有1%的渗透率,愿意为此买单的消费者很少,而欧美、日韩等市场的渗透率已有20 - 30%左右。这是一个市场差异的典型表现。
国内和国外的交通环境、消费习惯差异很大。国外很多地区地广人稀,E - bike作为一种便捷环保的交通工具很受欢迎。在国内城市交通拥堵,人们更多依赖公共交通或者汽车。而且国内E - bike价格相对较高,性价比低。
电商业务发展变迁
多个电商相关平台有新进展。快手自去年9月创始人带队电商业务后,电商回归重心,用户增长带动品牌和电商业务增长。小红书去年将电商归属于社区部,买手和主理人规模增长27倍,动销商家数增长10倍,购买用户数增长12倍。电商与社区进一步融合带来了经济上的增长。
电商业务想要发展壮大就需要整合自身资源。快手的人际社交资源优势,小红书的社区种草优势,充分发展这些优势能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平台也需要不断创新来提高用户体验。
企业的品牌策略调整
东方甄选过去一年有意淡化知识带货标签,让消费者更关注品牌本身。茅台去年推出冰淇淋,如今想和瑞幸合作在咖啡赛道复制成功。这些都是企业调整品牌策略的表现。
企业的品牌策略受到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的影响。东方甄选不想局限于一种带货模式,以免被市场淘汰。茅台和瑞幸合作也是看到了瑞幸庞大的门店规模能扩大其产品影响力。
你觉得这些企业的调整和发展趋势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希望大家能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