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家总在说行业到了变革期,但很多公司直到今年才切实体会到严峻挑战,这值得我们深思。保健品、洗护、母婴赛道原本较稳定,如今也在大浪潮下有了新的变化。
行业挑战的滞后感知
前几年已在谈流量增长和产业周期的问题,但公司在今年才认识到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这或许是因为以往行业的惯性让企业麻痹大意。从企业发展来说,过去的经验可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不再适用。例如,受到大环境影响小的保健品、洗护、母婴等品类,也未能幸免这种滞后效应带来的挑战。在不同地区,企业对这种挑战的应对参差不齐。
行业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宏观经济情况、消费者习惯的改变等都是重要因素。以大企业为例,过去的市场地位可能让它们反应更慢,而一些小企业或许还没来得及调整,就已被市场冲击得七零八落。
618营销预算的偏差
营销费用前置的常规做法,在618这样的电商大促时暴露出弊端。很多企业投入大量预算,结果却不尽人意。像若羽臣这样很多品牌超过60%的销售都在618第一波完成,形势很严峻。不少企业区域市场负责人对这样的结果始料未及。
企业预期与实际销售成绩的巨大落差背后是消费市场的复杂多变。比如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在618期间的消费偏好可能突然改变,而且线上线下渠道的竞争关系也在影响结果。一些企业在应对618时砸钱营销,却未精准了解消费者需求。
错误的营销预算调整
部分品牌第一波618销售尚可时,选择了加大营销预算,而第二波并没有获得相应回报。企业高层往往基于表面数据做出这样的决策。从市场营销策略角度看,这种决策缺乏对市场波动的深入预判。
时间上看,企业没有给市场足够的反应时间就仓促增加预算。从人员角度,营销团队可能存在盲目乐观或者不专业的情况。例如某个具体品牌,在一地企业决策者加大预算投入,当地消费市场却未如预期积极响应。
运营思维的及时转变
企业需要从大促思维转换到常年精细化运营。过去依靠一两次大促就能实现业务增长的模式不再可行。从具体运营环节看,在不同时间段就要有更细致的安排。不少运营团队还在延续旧有模式。
在每个地区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企业在运营上更加灵活务实。比如某企业运营人员开始只是简单重复过去的促销模式,后来转变思路,注重每个月甚至每周的数据分析和活动规划,效果逐步显现。
新品牌孵化渠道变化
以前新品牌大多从天猫开始孵化,现在抖音崛起成了重要孵化阵地。以地域来看,有些地区抖音电商发展得尤其迅猛。像有些地方的特色产品借助抖音迅速走红成为新品牌。达人直播在抖音生态里占比60 - 70%,商家自己直播占20 - 30%,这是显著的数据特征。
企业孵化新品牌不能再局限于天猫。比如有创新型产品,在抖音平台上通过一对一和消费者互动,精准定位市场需求,从而快速成长。然而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巨大的变革机会,还在传统渠道上投入过多精力。
新锐品牌的发展痛点
新锐品牌常陷入以营销为主的误区。并没有做出解决消费者痛点的产品。某新锐品牌讲了个好故事,短时间吸引很多消费者关注,但产品质量不过关。企业要想打造爆款,就要把产品与消费者需求契合起来。
从品牌发展阶段来说,拿到投资后的新锐品牌容易走上这个歪路。实际执行中容易脱离对产品本身的把控。例如有企业花费大量成本在营销上,没有建立起基于产品质量的品牌信任,无法深度占领消费者心智。
那么你所在的企业或者你熟悉的品牌在面临类似的行业挑战时,是如何应对的?希望大家点赞、分享,可以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