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领域,有这么一位特立独行的“怪老板”,他手握成功却不认为自己成功,他的投资方法奇特到把非主流当作策略,这无疑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令人好奇又惊叹。
一独特的投资开端
林欣禾的投资道路可谓独特。他是亚裔,却在美国做出最早的中文网站,那可是新浪的前身。之后又把新浪在中国带上市,这种跨地域又具有开创性的创业经历,十分罕见。这也为他后面的投资生涯奠定了基础。后来他转身进入资本圈做投资,一待就是15年。在刚开始投资的时候,他的一些想法就与众不同。当投资一个项目时,他当时的memo甚至都没有写变现潜力,只在风险考量里提了提变现能力的风险。这和多数投资人谨慎关注收益的做法大相径庭。
他能在新浪这样重要的项目里扮演关键角色,本可以把这样的成功当作资本大肆宣扬。但他并没有,他没有沉迷在这样的光环下。他说自己要是能力很强就去做政治家了,言外之意自己并非无所不能,做投资也只是自己的一个选择。这种对自己的清晰认知,在投资界并不常见。
团队与投资成果
林欣禾所在的团队规模很小,一直保持8人团队。但千万别小瞧这个小团队。他们的投资成绩惊人,内部收益率IRR连续十年超过50%。像快手这样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他就在爆发前夜领投。他和他的小团队想必有独到的眼光。而且这么多年,他基本在坚持“不懂不投”的原则。这原则看似简单,实际上并非所有投资团队都能做到。他们不轻易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在投资快手的时候,他也没有单纯因为快手未来可能的巨大盈利就盲目跟投。似乎他总是在寻找符合他理念的投资点,而不是简单地随大流,冲着热门项目而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他非主流投资方法的体现。
投资理念中的分歧
林欣禾在一些投资决策上总是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宿华对于快手8秒视频降低创作门槛的观点,他并不认同。还有面对姚劲波做团购的想法时,他觉得做团购会伤害58原核心业务。他有着自己对市场和公司运营逻辑的判断。他深知不同群体消费逻辑的不同,团购群体和买信息分类的群体不会重合。然而,企业家往往会因为自己在一线有不同想法,会认为投资人只是纸上谈兵。林欣禾却能坚守自己的观点,即使这可能会引发与企业家的分歧。
而且在面对如今很多投资人热衷讲帮助企业家故事的氛围下,他仍然强调和看重“投后管理”。他追求的是和管理层维持非常透明的沟通,而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合作关系。他更需要的是同行者,这种理念与众多VC形成鲜明对比。
身份定位与投资方法
林欣禾总说自己是非主流,他多年来一直将自己牢牢定义在这个角色上。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DCM的投资方法论。他在投资里所关注的对象往往是那些非共识非主流的东西。当他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时,不是排斥而是好奇。这种思维方式与主流投资观念差异很大。主流投资可能会更多关注那些已经被大众熟知或者已经有明确盈利模式的项目。但他却敢于涉足尚未成为主流的领域,甚至在大众还不看好的时候就提前布局。就像他投资快手的时候,快手还未像现在这样火爆。
他的这种投资方式一方面源于他的经历,他经历过新浪的崛起等很多独特的事情,使得他对于新兴的、有潜力的事物更加敏感。另一方面,他不被所谓的“成功”概念束缚,这让他在投资决策时更加大胆和从容。
对成功的独特认知
林欣禾回避谈“成功”,在他看来,成功可能会成为一种绊脚石。他有过新浪这样的成功项目,但之后并没有到处宣扬或者不断复制这种成功模式。他深知投资的偶然性,当投资一个项目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项目会不会变成下一个阿里巴巴。他觉得只要做了该做的事情就应该问心无愧,而不是总盯着结果是否成功。即便是他一直在福布斯Midas List这样的全球最佳创投人榜100人上,他也没有把这当作炫耀的资本。他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投资,寻找那些他认为有价值的项目,哪怕那些项目是非主流的、还没有被大众看好的。
在他心中,成功后的选择也很明确,投资只是他退休后的选择,这说明了他没有把投资当成追求世俗成功的途径,而是基于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信念。
自我改变的契机
他也有自己生活方面的转变。在三四年前,也就是快手正逐步成为主流,和抖音并驾齐驱成为短视频两大巨头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他谈到减肥的原因是有一天不喜欢镜子里出现的自己了。这种对自我形象的关注转变,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会反思并且愿意做出改变的人。这一点在他的投资生涯里或许也有所体现,他会根据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去调整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而不是一成不变。
你觉得林欣禾的这种主流投资方法,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投资行业中,是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还是会因为过于背离主流而面临重重困难?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