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浪潮下,小镇居民的互联网生活有着独特的现状,这既有让人意外之处,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小镇中的网络普及印象
刚到小镇汽车站,看到许多人在玩手机,这显示出互联网在小镇有一定的普及度。无论是小镇青年还是老一辈叔叔阿姨都喜爱短视频、朋友圈这类应用。像懂懂笔记中描述的一样,这里看似互联网之风劲吹。而据张梁观察,这种普及度在一定程度上让他觉得小镇居民甚至比大城市的人更爱玩这些应用。这表现在他看到的很多场景中,大家闲暇时多是低头专注于手机屏幕内容。
然而这普及背后也有差异。张梁自己就感受到,与大城市相比,这里的互联网生活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距离。尽管在公共场所看到很多人玩手机,但实际在其他方面,网络的渗透度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深入。
酒店预订的困惑
张梁去小镇之前在OTA平台预定酒店。可是这个小镇经济并不落后,OTA平台却未显示连锁快捷酒店。这就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他费劲找到村道上预定的旅馆时,店员还表示网上订单少。旅馆位置较偏,本以为OTA能带来更多客源,结果却适得其反。
其实在大城市OTA平台使用广泛,它为酒店带来大量客源。而在这个小镇似乎并不是这样。这或许与当地居民和旅客的习惯有关,小镇居民不像大城市居民经常使用这类平台,外地旅客也是就近入住,导致网络平台在这里并未发挥出预期的作用。
网约车的尴尬
张梁想用车的时候,手机约车软件很难显示附近有车。他走了很长一段路才约到车。这种现象和大城市形成鲜明对比,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网约车数量众多且容易叫到。小镇本来客流量就少,网约车出现后,原本能宰外地客的出租车司机生意大受影响。
并且,小镇网约车司机为了赚点外快还得担心被“钓鱼”。在大城市网约车司机担心凑单拿奖励,两者处境天差地别。在这个十八线小镇,互联网似乎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改善交通出行的效率,游客更是面临被宰或者折腾的境遇。
移动支付的差距
张梁习惯大城市中的移动支付,以为小镇也普及,只带了很少现金。结果在小杂货铺买烟却无法用微信支付。这说明虽然小镇居民在刷短视频、玩社交软件,但移动支付并没有像大城市那样随时随地可用。这种差距反映出互联网生活在小镇中的不均衡性。
杂货铺老板一边玩快手一边聊天却不接受移动支付,这也从侧面表明,小镇居民对于新兴的移动支付手段并没有像使用社交娱乐软件那样接受程度高。
居民对互联网的态度
小镇居民对互联网并非完全抵制,他们是“择优”使用。像店员所说,他们喜欢互联网带来的娱乐享受,但是对于互联网提供的一些功能却不感兴趣。例如OTA吸引的客源较少,网约车并未很好改善交通出行,移动支付推广受阻等。
这种态度其实和小镇的固有生活模式有关,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网络功能如果不好用或者没有带来实际的利益,就不会被广泛接受。
独特的小镇互联网生态
从小镇的互联网生活来看,它存在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大城市的互联网生活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城市中各类互联网产品深度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各个功能都被普遍使用。但小镇有自己的节奏,娱乐功能被广泛喜爱,而一些涉及资金交易、多数服务类的功能接受度低。
这种生态系统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小镇人员结构相对简单,信息传播和更新速度慢。同时,小镇居民生活半径小,很多传统生活方式已经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于互联网的新功能需要一个更缓慢的接受过程。
从小镇这一小小的切面可以看到,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互联网生活会因为地域、人员、经济等多种因素存在很大差异。读者朋友们,你所在的小镇或者乡村,互联网生活是什么样的?希望大家评论互动、点赞并且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