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乡村视角缺失
在当下大众媒体环境中,乡村文化主体性极少有发声渠道。多数媒体话语站在城市视角,把对乡村的想象倾销给大众。就像很多综艺节目和新闻报道,倾向展示城市的繁华热闹,大众只能从虚拟、片面的信息构建乡村印象,真实乡村模样却鲜为人知。这导致城市对乡村简单粗暴的想象日益制度化,乡村文化长期被边缘化。
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也随处可见。各大电视台的主流节目,多围绕城市生活、时尚潮流,观众很难看到反映乡村生活真实状态的内容。大众长期接收这些片面信息,对乡村形成了刻板印象,比如认为乡村都是落后、贫穷的,这不利于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快手兴起过程
快手作为短视频社交软件,最初发展并不起眼。早期它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工具,供用户记录生活日常瞬间。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和网络发展,快手用户数量逐渐增多。它以简洁操作、多样功能吸引大量普通人。这些普通人在快手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其中包含不少乡村用户,让平台开始有了乡村文化的色彩。
2010年后,快手发展进入快车道。不再局限于简单记录,增加了更多社交互动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关注等方式交流。这种社交性使得快手在乡村地区快速传播,越来越多乡村人加入,不同乡村的生活场景、文化习俗在快手上慢慢汇聚呈现。
农村文化在快手可见的原因:线上乡村文化认同形成
在快手上,乡村人物主体通过短视频引领,形成想象的共同体。乡村用户通过记录乡村生活的点滴,如农田劳作、乡村节日等,在平台上分享交流,逐渐产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尽管这种认同还不足以完全重建曾经紧密的村落共同体,但相比于微博等其他平台,已经有形成乡村文化认同的趋势。
越来越多乡村用户以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为纽带,在快手上找到归属感。他们发现原来全国各地的乡村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种线上的连接让乡村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例如在一些关于乡村美食制作的视频评论区,大家会分享自家的做法,体现出浓浓的乡村文化认同感。
媒体话语转变影响
从“媒介事件”到“媒介故事”的转向中,媒体话语从国家到市场转变。商业媒体主导塑造的“媒介故事”解构了以往一家独大的国家媒介话语体系,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但这种转变也带来问题,很多“媒介故事”还是侧重于城市生活,不过也间接为快手这类民间平台提供了发展空间。
在传统媒体注重报道大型事件和城市热点时,快手以接地气的方式记录乡村生活。这种微观的日常生活记录,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它让更多人看到乡村人的真实生活,打破了以往媒体只关注城市视角的局面,为农村文化展示创造了机会。
批判声音与用户凝聚
部分媒体对快手平台现象持有批判态度,其中《残酷》一文对快手中各种现象进行批判。这种来自他者的视角,反而促进了快手用户团体的凝聚。快手用户面对外界批判并未退缩,而是更加团结,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真实的农村文化。
这种批判犹如催化剂,让快手用户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他们在平台上继续分享农村生活,互相鼓励支持,形成强大的舆论抵抗力量。例如一些快手博主会发布视频回应批判,强调农村文化也有自己的魅力和意义。
打破城市文化霸权
快手上形成的文化认同过程,超越了政府和市场导向的“媒介事件”和“媒介故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市对乡村的阶级想象和文化霸权。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在快手上自然发声,虽然会引发文化摩擦和冲突,但也让城市人更了解乡村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城市人通过快手看到乡村新面貌,改变了以往对乡村的刻板印象。乡村文化也因为快手上的展示,获得更多尊重和认可。这种交流互动逐渐打破城乡文化的隔阂,推动二者更加平等地交流融合。
你觉得快手未来还能在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方面发挥哪些更大的作用?希望你能点赞分享本文,和大家一起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