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引发关注
抖音对张兰、汪小菲母子账号无限期封禁,这一操作迅速引发大众关注。在网络时代,公众人物账号被封本就易成焦点,何况还是以“违背公序良俗”之名。此封号行动看似维护网络秩序,实则引来不少争议,让大家开始审视平台权力的边界。
这母子俩账号拥有众多粉丝,影响力大,其一举一动一直受网友关注。突然被封,无疑给网络舆论场扔下一枚炸弹,各方人士对此看法不一,这场风波越演越烈。
平台权力越界
平台企业常自诩“网络警察”,借垄断话语权对公众人物施展“数字绞刑”。抖音以单方认定的“违规”,对用户无限期封禁,根本没顾忌这是否符合社会规则。既不是司法机关,也没法律授权,却随意判定公众人物违规,是权力的过度膨胀。
例如一些娱乐明星账号也曾被平台突然封禁,引发激烈讨论。这说明平台权力的肆意使用已屡见不鲜,对言论自由和公民话语权构成了威胁,让大家生活在“随时可能被封杀”的恐慌中。
封号依据存疑
抖音封号的核心依据是《社区自律公约》里“不实信息”“恶意炒作”条款。但问题是,定义“不实”和“炒作”的标准在哪?平台自行裁量,公众啥都不知情。被封账号内容有无违法,司法机关都没调查定性,抖音就抢先“审判”,何其荒谬。
在现实中,很多用户都被平台以类似模糊条款封禁。比如有博主分享生活经验,却被指“不实”。这显示平台规则不明确,权力又没约束,极易制造冤假错案。
标准随意难申诉
抖音副总裁称封禁是基于“多次违规未改正”,但“违规”标准只有平台清楚。公众既不知道标准是啥,也没申诉渠道。当平台手握生杀大权,凭《社区公约》行“私刑”,公共话语空间变成资本控制的“赛博法庭”。
想想看,如果只凭平台几个审核员主观判断就决定用户命运,谁能安心?若用户没申诉机会,只能任由平台处置,那网络还有公平可言吗?权力随意使用,公众苦不堪言。
挤压公众话语权
此次事件暴露出平台挤压公众话语权问题。平台有流量分配和舆论风向掌控权,可借“道德”之名清除异己,为商业利益留“后门”。这种“选择性封杀”很不公平,只考虑平台自身利益,不管公众需求。
在不同平台,同样内容可能命运不同,凸显平台规则随意与垄断。若用户发声渠道被少数巨头掌控,话语权就会被左右。公众成“数字寡头”玩物,网络环境失去原本的平等与自由。
呼唤制度革命
目前中国平台治理靠“企业自律”,缺乏独立监管和制衡机制。抖音封号事件让公众意识到维权艰难,平台似“法外之地”。公众无法质疑“违规”证据,难用法律途径维权。
平台不是“君主”,用户不是“数字奴隶”。我们不能再容忍这般随意掌控公众话语权。必须进行制度革命,给平台立规矩,让平台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运行,还数字社会“用户主权”。
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完善平台监管制度,保障公民在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希望大家踊跃评论,也请点赞、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