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积累
从事新闻工作快20年,我早年在科技日报开设了《IT辣评》《灵感点亮生活》等个人专栏。这10多年传统媒体的经历,为之后的新媒体采编路打下基础。在那些日子里,我不断提升采访技巧与写作风格,在科技日报的平台上慢慢积攒能力。
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新闻敏感性都是这段时期培养起来的。深刻了解了科技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科技行业的从业者打交道,丰富了我的阅历,这些都好似养分,滋养着我后面在新媒体领域发展的种子。
迈入新媒体领域
2017年,我正式进入新媒体部门,开始学习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我研究微信公众号排版,了解“表情包”创作,学习微博话题运营等。这些新鲜事物很吸引我,我满怀激情地投身其中。
从最初的陌生到熟练操作,这个过程有很多挑战困难。但我不气馁,慢慢掌握了新媒体运营的规律,也明白怎样让内容在新媒体平台更好地传播,逐渐融合传统媒体优势和新媒体特色进行内容创作。
专栏的成功探索
3天后的4月19日,科技日报在一版头条推出《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后续35期系列报道,社会反响远超预期。这个专栏选题精准,写作精良。
在传播中,新媒体端口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把传统写作和新媒体传播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快速传播、互动性强的特点,让更多人关注到科技领域核心技术的问题。这也让我更明白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
短视频时代的出击
2018年是短视频大爆发的一年,使用时间、用户范围、应用领域快速增长。我凭借运营抖音号的经验,推出极富抖音风格的短视频产品,像袁隆平院士过生日的短视频就很受欢迎。
这类内容让科学家形象更深入人心。报社编委会决定成立以短视频和创意新媒体产品为特色的工作室,由我负责运维。我们想用新技术和新表达方式打破科技新闻严肃刻板的印象。
创意栏目与高播放量
工作室推出关注人、以有科技背景的党代表为报道对象的《二十大同期声》等栏目。栏目开设前,我们翻各大平台同类高播放量视频,学习拍摄、剪辑技巧。
最终《党代会小知识》《二十大同期声》全平台播放量破亿。这是我们团队努力的结果,证明了结合新技术、新表达做好新媒体内容传播这条路是对的。
热点跟进与微短剧成果
面对“年轻人断亲”“军大衣走红”等网络热点,我们及时推出微短剧产品进行科普、辟谣。比如国庆期间的微电影,全网总曝光量达2.49亿,是短剧与重大主题宣传结合的典型案例。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怎样坚守“内容为王”是难题。我们不断探索尝试,用优质内容吸引受众。未来还会继续努力,做出更多好的新闻作品。
大家觉得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优势该如何更好发挥?希望大家积极评论互动,也请给文章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