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春晚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精彩节目,欣赏喜爱演员的演出的时刻。而如今,春晚期间人们的焦点似乎更偏向于互联网公司发的红包。这一转变背后蕴含着时代发展、娱乐方式转变等诸多值得探寻的因素。
春晚的变迁历程
1983年的春晚是开创性的,它开启了一种新的过年娱乐模式。当时,民众们没有各种花里胡哨的娱乐方式,全家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是过年的必备项目,专注的是节目好不好看,演员演得怎么样。随着时代发展,娱乐方式日益多样,仅仅靠传统节目编排的春晚面临巨大挑战。
到了现在,各种流媒体、短视频兴起,电视不再是唯一的娱乐载体。春晚为了适应变化,不断做出改变,这其实也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必然。它并非原地踏步,而是努力迎合不同群体的需求。
互联网公司的参与
互联网公司参与春晚是看到了这里面巨大的流量价值。就拿支付宝来说,ants为了巩固自身的支付霸主地位,付出重金拿到春晚红包互动权。他们知道春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哪怕会出现服务器可能崩掉和宕机等问题。像淘宝在赞助时就出现过宕机。
拼多多在春晚上发14亿红包,主打宣传品牌和社区团购项目。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目的很明确,借助春晚平台推广自己的业务,抢滩流量市场。
品牌的营销转变
以前像海澜之家靠电视广告“男人的衣柜”爆火多年。但现在,它也减少了电视渠道投放,2020年着重网红直播带货。传统电视媒体的功能在弱化,品牌厂商们都要把营销预算花得更精准。每年11月18日,那些想登上春晚的品牌就开始竞争,就是为了抓住这难得的营销机会。
当下的消费者接受信息速度快、量又大,品牌商都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调整营销重心已刻不容缓。
用户心态的转变
用户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春晚节目和那些冠名赞助,对很多用户来说吸引力远不如抢红包。比如2021年春节,很多app还没到春晚就搞起红包活动,把icon都换了吸引用户。过去看春晚是看表演享受视听盛宴,现在用户更多想要从春晚上得到实惠。
这种心态变化的背后是消费主义和娱乐方式的双重作用。用户想要在观看节目同时能拿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小利益。
背后的策划努力
传统的春晚为了吸引观众也是费尽心思。从邀请流量明星、普通人上春晚,到增加话题互动,使用网络热词和流行语,都是背后大量工作人员精心策划的结果。他们的目的就是想吸引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想用各种方式增强和观众的联系,让晚会更接地。
哪怕在电视媒体功能被削弱的时代,央视春晚还是想办法让观众的数量没有减少,这是相当不容易的,离不开策划者们的心血。
对春晚未来的思考
春晚目前的这种转型能不能一直保持成功?春晚未来还能否继续保持对观众的吸引力?春晚是继续紧跟时代步伐,转变形式,还是会有新的创新模式?春晚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肯定还会继续深化。
但春晚也要思考如何平衡节目与红包等互动元素,如何在网络娱乐时代依旧保持它的文化地位和特殊意义?
那么,面对春晚的这种转变,你是更怀念以前看节目为主的春晚,还是喜欢现在有红包抢的春晚?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