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购物在当下越来越流行,但随之而来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让不少消费者忧心不已,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消费者权益受损
直播间本应是方便消费者购物的新方式。然而很多消费者却遭遇糟心事,如有人在官方旗舰店直播间购买的纯牛奶疑似变质,消费者遭遇欺骗、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等情况不在少数。就如《“双11”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显示,39.26%的受访者遇到过这类问题。还有四川的张兰在抖音直播间购物,本以为捡到便宜,结果发现所谓的购车款成了打赏,维权时还被两边推诿。这体现出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时可能面临巨大权益风险。而且,消费者维权的难度很大,常常遭遇各方的搪塞。
直播购物可不是小事,关乎着消费者辛苦挣来的钱。为买个实惠放心东西,结果却被骗,换谁能乐意?
主播频繁翻车
主播作为直播间的主角,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像一些头部主播纷纷翻车,出现虚假宣传、品控不严等情况。像销售山西莜面产品企业负责人王凤龙就提到,看到这种情况很无奈。企业本意是好好借助直播带货发展,可主播却出现这些问题。
这不仅影响自身名誉,对背后的企业也是很大打击。本来企业信任主播才与其合作,结果却因为主播的问题,商品信誉也跟着受损,没有起到好的销售效果,反而可能让企业口碑下降。
平台监管困难
平台监管有着不小的挑战。虽然电商平台也在加大管理力度,并且有一定成效。但直播间的特殊性质让许多监管难度大增。
消费者难以举证,让很多欺骗行为无法被很好地处罚。比如说直播间虚假宣传了商品功效,但是消费者很难拿出确凿证据。另一方面,即便平台处罚违规主播,可主播换个账号或者公司又能重新带货。这就使得之前的监管努力大打折扣,平台在不断探索如何能全面有效的杜绝这些问题。
市场监管属地管辖问题
现在电商跨区域购物成为常态。这种情况下,市场监管属地管辖原则面临着挑战。原本的监管方式需要适应新的情况。
比如,一个直播间卖出去的货可能发往全国各地,如果还按照传统的属地管理,很可能存在监管漏洞。不同地区的执行标准和力度存在差异等情况都让整个监管体系变得复杂起来,急需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
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直播间购物,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吕来明就指出责任主体难区分的问题。有时候是主播在虚假宣传,企业并不知情,还有的是双方合谋。直播带货的委托关系,主播与背后公司、平台之间的牵扯很难理清。
如果责任主体搞不清,一旦出了问题,像消费者要维权就不知道该找谁。大家互相推诿是常有的事,这对保护消费者权益是个很大的阻碍。
主播劳动关系不清晰
主播作为新职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却不明确。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没有明晰的劳动关系,在拿报酬、享受权益、履行义务等方面就会有许多纠纷。平台和主播之间如果因为劳动关系职责不清,不仅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会影响整个直播带货行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这么多直播带货的问题,大家觉得应该怎么更好地去解决?希望大家多多评论互动,觉得文章不错请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