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友分享来一个评分高达9.4分且有40万浏览量的抖音直播视频《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时,你定会好奇那些让我们不断消费的手段。有些手段真是毁三观,我们日常消费中到底有多少是被操纵的?这是值得探讨的点。
消费的非原始性
消费并非人类大脑的原始设定,原始社会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比如在古老的部落,人们依靠打猎、采集来维持生计,基本上没有什么所谓的消费概念。而现在,消费文化却无处不在。如今的商场遍布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像北京的王府井,那里商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被各种广告和促销吸引,这与原始生活是天壤之别。这表明现代的消费观念是被逐步构建起来的,并非与生俱来。
当前的社会,消费主义盛行,人们迷茫在商品的海洋里。很多年轻人工资一发下来,就去逛街购物,购买的很多东西其实并非生活必需品,这是受到现代消费文化的强烈影响,被消费观念裹挟着。
计划报废的渗透
计划报废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像灯泡寿命的人为缩短,1924年,电气公司规定普通灯泡寿命从2500小时下降到1000小时。这种情况到处都是,例如苹果手机以前常常被诟病,系统一更新,老机型就会变慢卡顿,这可能是商家的一种手段,目的就是促使消费者购买新机型。
家庭中的电器也未能幸免。一台洗衣机本可以使用多年,但是由于一些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原因,可能几年后就会故障频出。一些消费者就被迫要去购买新的洗衣机,这种计划报废对消费者的钱包和资源都是一种损耗。
改变消费心理
商家会想办法改变我们的消费心理。通用汽车总裁斯隆试图改变人们的消费心理,重新定义淘汰的概念。汽车能正常使用,但商家通过营造概念,让消费者觉得该换车了。在现代社会,女士的衣柜永远缺一件衣服这种概念被商家强化,不管衣柜是否真的需要新衣服。
同时,现代商业文化不断将新的产品、新的样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比如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流行服饰风格出现,一些时尚媒体天天放一些打扮时髦的模特图片,这种风气下消费者的心理不断被影响,对新东西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制造焦虑恐惧
商家还会制造焦虑和恐惧来促进消费。比如在医药行业,狂犬病疫苗四大巨头制造商每年赚取巨额利润。某些情况下是利用了人们对狂犬病的恐惧,即使有些被动物咬的情况可能并不需要打疫苗,一些人在担忧之下也会选择接种。
在保健品行业这种现象更严重,一些营销宣传会夸大人们身体的亚健康状况,说很多普通的情况其实是某种疾病的前期表现,拉响人们心中的警报,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消费观念的转变
现在还是有一些积极的变化的。像朋友圈很多人倡导购买持久耐用的东西,这是对过度消费的一种抵制。不少朋友开始进行断舍离,把家中无用之物清理掉,这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消费回归。宜家可持续发展部总监承诺不再做鼓励一次性消费家具的广告,这是商家对环保和理性消费的一种回应。
在一些小城市或者农村地区,这种理性消费也慢慢兴起。有一些社区开始组织旧物交换活动,大家把家中闲置但还能用的东西拿出来交换,这既节省了开支,又减少了资源浪费。
量力而行
每个人都应该量力而行地消费。就像那位农村的读者,借了消费贷利滚利陷入恶性循环。这警示人们,无论消费还是节约,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大城市中,有很多租房的年轻人,本就工资不高,却被一些消费广告吸引,购买了昂贵的电子产品,负债累累。相反,很多有智慧的消费者会列出购物清单,到超市购买,避免冲动消费,只购买自己真正需要和负担得起的商品。
你在消费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在被商家的手段操纵?希望你能分享自己的经历,也希望你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无节制消费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