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娱乐圈可谓风波不断,而“吴亦凡事件”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炸出了“饭圈”背后的诸多乱象,这乱象已经严重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这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引导“饭圈”文化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网络空间是多么重要且紧迫。
追星体系化职业化
过去,粉丝追星大多属于个人行为,但现在情况截然不同。如今追星已变得体系化、团队化甚至职业化。在许多热门偶像的背后,存在着有组织、有分工的粉丝团队,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提高偶像的人气与知名度。例如某些粉丝团中有专门负责集资的成员,会以偶像活动或行程为理由向其他粉丝筹集资金。还有负责“打投”的成员,他们会安排其他粉丝按特定规则为偶像投票提升热度。而这一切的转变是随着新媒体生态、社交媒体和偶像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
这种转变带来的影响不小。许多粉丝在追星过程中投入大量的金钱,不仅会影响自身正常的生活开销,而且这种有组织的追星行为会让追星氛围变得狂热,一些不理智的粉丝行为更容易被带动起来。
多种“饭圈”文化行为
当下的“饭圈”文化行为可谓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购买专辑、周边产品等行为,还衍生出诸多新模样。像为偶像租用广告位做宣传,不计成本为偶像在各种平台上投票等等。这些行为背后有着诸多因素的推动。偶像的频繁出道、综艺节目选拔的流行等让粉丝们的投票行为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且很多“饭圈”文化行为还披上了看似正面的外衣,如做慈善公益活动。然而有时候这也可能成为一种有目的的操作。有些粉丝团会打着偶像做慈善的旗号,号召大家集资捐款,但最终捐款的去向与使用是否透明就不得而知。
多主体存在的问题
拿《青春有你3》来说,在“饭圈”乱象里,各个主体都存在着相应的问题。粉丝这边有无底线追星的情况。节目中粉丝为了给偶像投票,大量购买赞助商的牛奶,就只是为了获取里面的二维码去投票,丝毫不考虑牛奶喝不完只能倒掉的浪费现象。平台这边不仅忽视价值观导向和社会责任,还对节目应有的合理规则抛之脑后。商家也有不良行为,商家为了扩大销量,推出这样通过购买产品才能投票的营销模式。这些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彩妆了“饭圈”种种乱象的发生。
未成年卷入追星热潮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揭示了粉丝应援成为了未成年网民的新社交和娱乐活动。现在追星行为已经深入到未成年人中间,并且呈现出一些非理性消费趋势。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追星热潮的影响。他们看到成年粉丝为偶像购买命名权、广告位等行为,可能也想模仿。可未成年人大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这种模仿行为很可能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且容易让未成年人树立不良的消费观。
粉丝畸形的维护心理
“饭圈”里存在一种现象十分畸形,纵使个别艺人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不少粉丝还会为其解释、包庇甚至谩骂执法者。而与之对比鲜明的是“饭圈女孩”在抵制“港独”言论时同心协力守护国家的正能量示例。这种爱憎分明到极端维护偶像的心理,是被娱乐公司和“粉头”等刻意诱导的结果,他们通过不断强调粉丝保护偶像的“使命感”来刺激粉丝消费。
整治与净化
面对“饭圈”乱象,各大平台已经开始出手整治。微博关闭众多错误导向超话,解散违规群组;抖音排查清理违规视频。这些行动是积极的信号。然而要真正改变“饭圈”现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要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不良的追星风尚;家庭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学校要在教育中融入理性追星的教育内容;演艺行业要加强self - discipline,自身做好榜样并且规范艺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