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曾经热爱的K歌等聚集性消费,在疫情冲击下受到极大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恢复。即使疫情防控好转,很多人想K歌却还是不敢,这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与思考。
疫情下K歌受阻
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候,K歌这种聚集性活动被严禁。公共场所为了防控需要关闭,人们的社交娱乐活动被迫停止。例如在一些大城市的KTV,门口贴上了封条,暂停营业的告示醒目地摆在那里。K歌爱好者只能放弃这个爱好。同时,人们的担心也在增加,害怕因聚集感染病毒,这种心理一直延续到现在。很多人即便看到KTV重新开业,也还是会有顾虑。
K歌行业也在试图适应疫情。一些KTV尝试加强通风换气、定期消毒等措施。但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而且消费者的心理接受度还需要时间慢慢提高。
报复性消费的缺失
疫情期间,很多人在社交平台表达了疫情结束后的报复性消费愿望,像去K歌、撸串等。但实际情况是报复性消费并没有真正到来。从消费市场来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仍然比较谨慎。比如在一些大城市的商业街,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人满为患。这是因为疫情对人们的经济状况产生了影响,并且人们的消费心理也变得更加保守。
同时,社会经济状况也不支持大规模报复性消费。虽然互联网企业在一季度业绩不错,但很多实体企业受到冲击。大部分人的收入受到影响,这让他们在消费时会更加三思而后行。
消费模式的转变
疫情促使消费模式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很多消费场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以K歌来说,线上K歌平台在疫情期间获得了更多关注。不少人选择在家里打开手机K歌。在一些家庭聚会中,人们不再去KTV唱歌,而是用手机上的K歌软件。
然而,线上消费并不能完全代替线下消费。对于K歌来说,线下KTV有着不一样的氛围和体验。消费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希望能够到KTV唱歌。
消费需求的多元性
如今消费需求更加多元。这不仅仅是因为疫情,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就K歌方面而言,除了传统的卡拉OK形式,还出现了更多新型的K歌模式。有的地方推出私人定制的K歌包厢,更加讲究个性化服务。
而且消费者对于K歌的消费需求也不仅限于唱歌。像是在一些高端KTV,消费者还会希望有更好的餐饮服务,甚至一些和K歌相关的周边产品。
线下消费的人气与防疫的矛盾
线下消费需要人气,但聚集又与防疫相悖。以KTV为例,正常营业需要有足够多的顾客,但是这样就可能造成人员聚集。商家在防疫方面面临很大压力。比如他们需要对每一位进入KTV的顾客测量体温,登记信息。
对于顾客来说,也存在矛盾心理。他们想要享受K歌的乐趣,但又害怕一旦有疫情风险,自己会被感染。这种矛盾心理影响了K歌等聚集性消费的恢复。
消费行为恢复的心理建设
从被允许到真正恢复到以往的消费状态,人们还需要心理建设。就像K歌,虽然现在可以去,但是很多人还在犹豫。政府和企业需要在安全防控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娱乐。商家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活动吸引顾客。同时,可以多宣传防护措施,让消费者消除顾虑。
你是否也有因为疫情不敢去K歌的情况?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