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短视频崛起后迅速占领大众生活的诸多角落,而抖音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艺术在抖音平台上的发展引人注目,一方面惊人的播放量和众多的创作者展现出其潜力,另一方面也引发关于抖音艺术的质疑,这些都值得探究。
抖音上的艺术传播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疫情更是影响巨大,人们寻求新的艺术体验方式。抖音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它克服了地域限制。像截至去年12月,抖音艺术视频播放量超2.1万亿的数据就能体现其传播之广泛。同时,大量粉丝数量过万的创作者的存在,也说明抖音为艺术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在抖音上得以迅速扩散,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能接收到这些艺术内容。
对很多人来说,抖音成为他们接触艺术的便捷窗口。以往艺术总带着高雅神秘的光环,使得普通大众难以轻易接触。抖音打破了这种局面,即便是身处偏远地带或者不懂艺术专业知识的民众,也能通过碎片时间浏览到各种艺术创作。这种全民化的艺术传播模式,在短视频出现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彭静旋的出圈之路
彭静旋在法国街头演奏的故事充满励志色彩。她最初出名是由一个中国游客意外拍摄。她的视频能赢得700多万粉丝不是偶然。那半小时的街头音乐会曲目众多且经典,吸引当地人驻足欣赏。而她听取粉丝建议换上汉服这件事反映出在抖音创作中与粉丝互动的重要性。从一开始未穿汉服到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个过程是她打造自己独特艺术形象的过程。
她对于才艺类短视频的感悟也给人启发。她悟到形式感和专业性都重要的道理有助于很多创作者。她深知吸引观众需要独特的表现形式,像汉服和古筝这种搭配。而长期留住观众则需要专业表演能力的不断提高,毕竟观众并不容易被轻易糊弄。
赵小黎的独特艺术创作
赵小黎的创作过程特点鲜明。她那从垃圾中淘宝进行创作的经历见证了艺术诞生的特殊模式。那些在旁人眼中是废弃物的东西在她眼里是宝藏。一扇门板、一个暖水瓶经过她的手就能成为艺术品。她作画方式更是张狂独特。不局限于传统作画工具,手指、玫瑰花都能成为画笔,颜料也能肆意挥洒。
这样的艺术创作在抖音上的爆火不是毫无缘由的。一方面它是对传统艺术创作理念的颠覆,冲击人们的视觉习惯。另一方面也呼应了现代艺术中的创新精神。而她每个看似不经意创作的背后其实是对艺术深刻的理解,就是艺术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生活融合。
争议中的抖音艺术创作
赵小黎成名前后存在争议。抖音虽然成就了很多人的艺术道路,可也带来许多质疑声。在大众传统认知里,所谓艺术应该是高雅的、严谨的,像经过画廊精心挑选,在高大上的展览中展示的作品。而抖音上一些创作看似随性。于是就有疑问像抖音上的短视频能否堪称艺术。这反映出不同群体对艺术定义的差异。
这种争议也从侧面表明艺术理念随着时代在变迁。在当下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艺术的评判标准不可能停留在旧模式。传统意义上画家成名依赖画廊、展览,但如今像抖音这样的平台提供了新途径,这需要大众逐渐适应新的艺术生态模式。
杨诉的钢琴人生
杨诉这个案例相当典型。被晚辈偶然上传的15秒演奏视频播放量爆增,几小时破百万,而一款短视频平台能让一个年逾六旬的老人迅速走红这是种新现象。他的年龄在他前期走红发挥了作用,那时候他这种年龄段的博主稀缺,同时他的广泛曲目也吸引相关音乐爱好者。
他走红后的发展轨迹也值得探讨。他借助自身名气开展钢琴线上教育一方面传播了钢琴艺术知识,解答了粉丝在学琴中的困惑。这表明抖音这样的平台不仅能提供创作分享机会,还能促进艺术教育发展,借助自身的社交互动模式推动更多和艺术相关的事业延伸。
抖音与艺术的未来展望
由于抖音很显然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艺术孵化与传播场地。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像彭静旋、赵小黎和杨诉这样的创作者出现,艺术创作的类别和形式还可能继续多样化。然而,平台和社会面对随之而来不断的争议也要思考如何调整自身的价值评判体系。如果积极鼓励艺术创作,就需要用更包容的态度对待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出现的新兴艺术现象。对于抖音而言,可以思考如何提供更丰富完善的艺术创作功能和板块,以吸引更多有才华的艺术家或者艺术爱好者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