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一番话道出了人性的复杂。我们常常觉得人非善即恶,但其实大多是善恶兼具。这就像生活中很多事情看似简单,背后却有着深刻的道理。这种对人性的洞察,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价值点。
人性的多面性
我们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学校里,有的同学平时表现很好,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看起来像个小天使。但有时却会在考试中作弊,做下违背道德的混蛋事。还有在公司里,一位员工工作兢兢业业,大家都觉得他靠谱正直。然而曾经他为了晋升也偷偷在背后使过绊子。这都表明人们很少是完全好或完全坏的。
这种多面性也体现在各个不同地域。在一些大城市中,素质高的人众多,但也偶尔会有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行为。而在一些乡村地区,大家纯朴善良,可也会有因为争一点地而彼此争吵的现象。
善恶界限的模糊
从一些事件看,善恶的界限很不明确。比如说某公司老板,他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比较劣质的原料,危害了消费者权益这看起来很混蛋。但他同时却又拿出部分利润资助当地贫困学生,这又很善良。在时间上,小时候偷过邻居家鸡蛋的小孩,长大后却可能成为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好人。
从社会角色来说,警察本是正义的代表,但可能会有个别警察滥用职权。而罪犯也并非永远都在作恶,有的罪犯在服刑期间还会积极忏悔并帮助狱友。
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里,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充满争吵暴力的家庭,他可能会变得冷漠暴躁,时不时做出混蛋事。可要是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成长,长大后往往更友善。比如在某个小镇上,一对父母嗜酒赌博,他们的孩子早早辍学混社会变得很叛逆。
地域环境同样重要。在贫困落后地区,资源匮乏可能导致一些人为了一点利益不择手段。比较富裕发达的地方,相对资源多,人们更倾向行友善之事,但竞争压力也会让部分人耍手段。
自身认知与行为的错配
很多人对自己的认知存在偏差。有的男性,觉得自己尊重女性,可在生活中却总是无意识地把女性角色定位成服务者。就像在聚餐的时候,会理所当然地让女同事去干一些琐碎的服务型事务。
又如一些老人,觉得自己是经验丰富的长辈,但在公交车上会倚老卖老强行要求年轻人让座,而忽视年轻人的身体状态和他们已经给予的尊重。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存在自我认知与实际行为不匹配而做出混蛋事或者善良事的情况。
教育在人性塑造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平等、尊重他人意识的培养,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的混蛋事相对少些。在中国教育改革下,开展素质教育也有助于减少学生不好的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到,过去传统教育更多是知识传授,现在提升素质的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
家庭教育也是关键。父母言传身教尤为重要,良好的家庭教导能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像古代的孟母三迁,她深刻认识到环境对孩子人性塑造的影响,如今有素养的父母也会在生活点滴中教导孩子善良和正直。
自我改进与社会包容
意识到自己善恶兼具后,自我改进是必要的。每个人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比如在每次与人发生矛盾后,如果发现自己有混蛋行为就去改进。普通人通过持之以恒的自我反省可以减少混蛋行为。
从社会角度来说也要多一些包容理解。社会是个大熔炉,各种人都有。当看到他人偶尔做混蛋事的时候,不要一棍子打死。就像某个人因为赶时间插队了,旁人温和提醒或者给予宽容,而不是恶语相向。这样也有利于对方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你是否觉得在自己身上也存在这种善恶兼具的情况?欢迎评论点赞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