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收到过朋友发来的拼多多“砍一刀”的请求?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事,这背后隐藏着好多心理学战术。
从兄弟的邀请说起
拼多多靠用户拉用户的“砍一刀”扩张迅速。朋友的邀请可能出于真心想一起获利。曾经我一兄弟让我“砍一刀”还说能一起“当老板”,我拒绝了。这场景现实中很普遍,不少人碍于情面还得去砍。这体现出人与人社交关系在商业利用下的紧绷。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这种拉人头方式看似获取福利,实际很难真正得利,但被邀请时又很难拒绝。
在很多社交场合中,人们分享拼多多“砍一刀”有求于人,但被求者往往无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这种过度消耗社交信誉只为一点点可能的小利,会让社交关系变得有些尴尬。
拼多多的福利轰炸
拼多多的“砍一刀”,上来就甩出一大堆优惠福利。它很聪明,知道人们爱占小便宜。那些摆在眼前的钱或者商品,仿佛马上就能到手。我记得有次它给我推荐一个商品,显示砍价后我只需付很少的钱就能得到,而且限时优惠。
在这种限时抢购加优惠的双重刺激下,消费者往往会冲动。很多人原本不想用拼多多的,看到这么多福利就心动了。拼多多巧妙利用限时的紧迫感,让用户不假思索就参与进入,害怕错过当前的优惠,导致很多人深陷其中。
内心账户的建立
拼多多靠“砍一刀”让用户内心建立了新的账户。就像我们本来没把拼多多的钱当作真钱,可看在福利上,就当成了自己的钱。当它提示“若不在24小时内完成砍价,商品就没了”的时候,我们厌恶损失的心理起作用了。我有个朋友,本来在犹豫要不要砍,结果看到这个提示,赶紧找更多人去砍。
这种内心建立账户的行为其实很危险。人们开始过度在意在拼多多上的得失。原本理性的消费行为,被拼多多转化成一种抢占福利的竞争行为,人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消费需求。
可得性启发的运用
可得性启发在“砍一刀”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那魔性的音乐加上“省的多”的宣传,使有省钱想法的人产生联想。比如,当人们看到能通过砍价买到低价商品时,就会联想自己每次用拼多多都能省。
这种联想影响着行为。人们容易相信砍价成功省钱的故事,并将其扩大化。就像我周围有人越砍越上瘾,以为每次砍价都能这么轻松,可实际上真正获得大的优惠的机会微乎其微。
前景理论中的偏爱小概率因素
在前景理论中,偏爱小概率起了很大作用。人们都自信自己能“砍成功”。哪怕知道成功概率极低。我看到那些滚动的提现成功消息,就会侥幸觉得自己也能行。实际上,可能几百万分之一的概率被自己高估到几分之一。
这种高估导致很多人不断地去尝试。拼多多抓住这一点,不断给用户输送一种你能行的暗示。很多人砍了好多次没成功,却还是不愿意放弃,幻想着下一次一定成功。
登门槛效应的体现
登门槛效应在拼多多这里也很明显。你帮好友助力一下,得到个一百多块的红包,可还有失效时间。这时候,你就会想既然助力一下就有这么大红包,再深入一点是不是能得到更多钱。我有次就是这样,为了不浪费那个红包,就不断拉人砍价。
很多人陷入这个陷阱,不停为了一些小利做更多事情。这从一开始的小小助力,演变成深入的参与,都是拼多多利用登门槛效应的结果。
拼多多“砍一刀”背后的风险
拼多多“砍一刀”在近年催生了一些诈骗现象。它利用人性弱点扩张,大家要谨慎。就像我朋友,为了“砍一刀”陷入了诈骗骗局。这种现象应当引起重视。所以大家要清醒对待拼多多的小便宜,不要被它的营销战术欺骗。
那么,你有没有被拼多多的“砍一刀”坑过?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