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评测”曾以民间评测的姿态备受关注,可如今遭质疑为变相营销。这一争议点引发人们对这类民间评测机构商业模式的深思。
民间评测的崛起
“老爸评测”2015年因包书皮检测文章走入大众视线。当时塑胶跑道、儿童手表和校服等产品的评测能引发家长群体的强烈反响。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积极推动了相关产品质量标准更新,它能挖掘到消费者检测的空白领域,源于消费品安全存在的大量问题和消费者的维权困难。
曾经在中国检验检疫体制内工作过的魏文锋意识到,中国消费品标准存在一些问题,同时消费者自行维权成本过高,这为“老爸评测”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评测与售卖的冲突
“老爸评测”官网售卖产品,写着“烧钱做检测不是办法,开店是为了自我造血”。很多消费者直言是冲着品牌选购的。像在产品介绍页面耐摩擦色牢度检测合格的宣传。一方面它在做评测,一方面又在售卖产品,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很明显,这种做法使得大众对其动机产生怀疑。
如果是为了商品销售而进行评测,那评测结果的公正性是不是会受到影响。毕竟消费者选择它的产品很多是基于对它评测的信任。
检测流程的非官方性
“老爸评测”不直接检测商品而是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它拿到报告后用易懂的图文或者小视频发布结果。这过程缺乏官方性质,“评测”主体如果是非官方非专业的话,结果不具有权威性,不具备评判产品质量合格性的法律效力。
一一些消费者可能过度依赖它的检测结果而做购买决策,但他们不知道背后检测过程并非官方严谨流程,这样消费者权益可能会受到潜在威胁。
公信力的不稳固性
它最大风险在于公信力脆弱,不依靠严谨机制,更多靠口碑和之前故事,靠铁粉丝。这样一旦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或者信任危机,它的口碑就很容易崩塌。之前建立起来的信任就会化为泡影。
比如在商业竞争或者外界压力下,如果被发现检测流程中的漏洞或者结果与其他机构有巨大差异,那对于这个评测机构的公信力打击将是非常巨大的。
商业模式的改进之道
赵萌提出在商业模式上改进。需要把检测过程高度透明化。建立供应商网络和标准。把模式从用户花钱买安全升级到被更高级的使命感吸引而消费。这样能让评测结果更具说服力,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
例如透明化的检测流程可以让消费者看到商品检测从取样到结果的全部过程,有共同使命的供应商网络可保证产品来源和质量,这都是走向可靠的检测商业模式的重要步骤。
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消费者保持理性。评测机构所选产品品类覆盖面、送检关键参数饱和度、解读专业性都影响购买预期。比如有些评测机构可能只选择一些容易通过检测的产品品类,或者送检关键参数不够全面,消费者购买前要综合考虑这些。
在消费的时候不能仅仅因为一个评测结果就冲动消费,要从多方面去判断这个评测结果的可信度。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还能相信民间评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吗?希望大家点赞分享,积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