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社交平台竞争格局中,小红书似乎意外地独占鳌头。这一现象背后,不是单纯靠吸引多少美国用户,而是后续发生的对齐现象,这很值得探究一番。
美国用户到来后的对齐现象
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后产生的对齐现象,是小红书热度飙升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其他应用中,新用户可能只是单纯的增加数量,而在小红书这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和信息对接模式。并且是这种对接,而不是单纯的用户数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它在价值上的提升。在别的社交平台可能不会产生这么明显的效果,小红书却因为自身特点和已有的用户氛围,让新老用户之间迅速达成某种契合。
这一现象并非自然天成。小红书在前期积累下独特的社区文化,从用户分享风格到内容标签体系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当美国用户进入,他们逐渐融入这种氛围,将自己的生活、文化等融入其中,形成新的话题和互动模式,才造就了这一特殊的现象。
并非键政为主流解读
有人将小红书的热度往“洋悟运动”方向靠,想从键政角度解读。可是这不是主要因素。如果这是主要解读方向,小红书那样充满生活气息和分享氛围的平台很难承载这样的意义。要知道,小红书的主要受众还是以普通人为主,大家分享的也是生活起居、时尚美妆、旅行美食等内容。若以键政为主,平台性质会偏离,也不会吸引大量温和的用户前来。
并且人民日报评论版也倡导开放、交流、互鉴这些积极的主题。小红书更多地符合这样的主旨,大众向往一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场,而不是被政治化解读充斥的地方。主流的观念还是希望在这样的平台上享受不同文化的交融带来的乐趣。
内容决定网红待遇
在小红书上一些素人能获得网红般的待遇。这不是平台流量倾斜的结果。对比别的平台,像在Reels,素人依旧默默无闻。在小红书,内容的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内容既要是好看的,能吸引人的眼球,又要是稀缺的,有独特的见解或者展示。
在这里,即使是美国华人分享一些对国内大众来说稍显独特的生活片段,如美国小镇的特殊节日,美式复古家居的小细节等,如果足够吸引人,就会赢得很多的关注和点赞。而不是靠推销或者特殊的运营手段,是内容本身为王的状态。
小红书的关键词拦截计划
小红书针对美国华人受众有关键词拦截计划。比如在美区App Store搜索抖音会出现小红书的展示。这只是一种正常的运营策略,不是像有些观点所认为的下一盘大棋。相比之下,抖音在美区就没有去做这种为保护关键词进行的竞价。
这说明小红书只是在慢慢摸索完善自己针对美区或者说在美国华人中的推广方式。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运营思路,小红书这样做也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逐步尝试,并不是别有深意的大规模布局。
并非真正国际化的模式
小红书的客户端全球同服的设计其实体现其没有真正计划全面国际化。从监管规则来讲,这并不符合完全国际化的模式。类似TikTok与抖音、Kwai与快手、Temu与拼多多都是分开运营。
小红书在没有走常规国际化路线的时候就迎来这样突然的增长热潮。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它可能还没完全准备好应对国际多种规则和文化差异,但却意外收获热度,在后续发展中还需思考如何在这种状态下进一步发展。
收获与后续发展
从数据上来看,小红书这波收获更多在“拉活”方面。Sensor Tower估算新用户增长在百万级,且新用户留存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国内的情况甚好,借这次热潮日活提升在千万级,在沉默唤醒和卸载重装上效果明显,日活/月活的比值有望超过50%。小红书内部从最初的犹豫到后来化被动为主动。这期间的时间节点与人民日报评论版倡导的积极基调是相符的。在当下的形势下,小红书没有一刀切的压力,但已经在着手增加审核和翻译的人力。后续小红书该如何平衡国内外发展,保持这样的良好态势?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那么在你看来,小红书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来巩固现有的优势?希望大家点赞、分享并且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