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不少人觉得懒就不会有什么建树,但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就像有些人虽然懒,却也能在某些事情上做出改变并收获成果。这其中充满矛盾、却不失为一个惊喜之处,也是我们生活有趣的展现。
懒与新技能的习得
懒的人通常被认为啥都不想做,可是我虽懒却学会了几道菜。做菜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某个午后的厨房,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和食材练习,从烧焦菜品到能做出可口饭菜。我还学会了开车,在驾校训练场顶着烈日,一次次练习操作,最终拿到驾照。这都是在懒的状态下意外获取的成果。同时,懒的状态也让我在做事时寻求更高效的办法,才促使我学会这些技能。
我的懒不是那种完全不行动的懒,而是一种动力不足下的缓慢前行。这种懒在某些方面反倒成为我学习新事物的特殊状态,没有急切的压迫感,能一点一点吸收知识。
改善家庭环境的历程
经济拮据的时候,家里每添置一样东西都是一次幸福的积累。刚组建家庭时,东西都是一点一点置办回来的。比如厨房,面积大却没能力全屋装柜子,只能利用现有桌子进行改造。这期间也有困难,像挪用弟弟的桌子,他开始不同意,毕竟是我给他买的,我也要充分尊重他。最后以重新给他买个高桌子为条件,才解决问题。
每次对家里一块地方进行整理收拾,像卫生间清理杂物,都会让家的幸福感提升。扔掉不要的东西,有用的东西分类放置,让家里一点点变整洁舒适。这是非常细致入微的工作,每一个角落的改变都需要花心思。
曾经的居住环境与收拾习惯
小时候住瓦房,条件很差,地面也不平整,貌似是那种简易的水泥地。即便这样,自上小学起就有强迫症般的爱收拾。那时候就是简单的清扫灰尘,摆放齐物件。后来到学校宿舍,宿舍成了另一个家。有时暑假一人在宿舍,也会突然心血来潮进行大扫除,不仅收拾自己的东西,还帮舍友收拾,舍友们是既惊喜又开心。这种收拾习惯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
家人与收拾观念的差异
家人之间在收拾观念上有很大差异。奶奶觉得妈妈不爱收拾,以前我也这么认为。直到自己经历过工作劳累,才明白妈妈忙完生意回来很累,根本不想动。爸爸则和我一样喜欢整齐。不同的观念背后是不同的生活状态和身体劳累程度造成的。妈妈全年无休,下班回家已是精疲力竭,和我的偶尔收拾一下是完全不同的状况。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我们不能仅凭表象去判断家人的行为习惯,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家人。
改变带来的家庭幸福感
把杂物房改造成弟弟房间后,家里变得更有序了。买回来鞋架后,鞋子不再乱摆;三个布柜让衣服保持整洁。这些小小的改变就像涓涓细流,汇聚成家庭幸福的大片湖泊。每当我看到家里变得整洁有序,内心就充满喜悦。而像爸爸看到收拾后的厨房那种小惊喜,也给家庭氛围增添了温馨的色彩。这些都是改变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种幸福感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不是那种抽象的情感,而是每次看到家里干净角落时的满足感。
对自己收拾能力的自评
要是自评擅长之处,应该就是对收拾比较有心得了。无论是过去简陋的居住环境,还是现在的家,收拾都让环境变得更好。就拿这次厨房的收拾来说,虽然遇到了没柜子等困难,但也克服了并且完成了这最后一个大工程。从这个过程能够总结出很多经验,比如如何合理利用空间等。这些经验也是自己不断摸索得来的,它让我对于收拾家庭环境更有自信了。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为一次家庭环境的改变而感受到满满的幸福?如果你有或者你对文中的内容有别的想法,希望可以评论互动,要是觉得写得不错,也请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