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平台的运营模式至关重要。像微博的那种运营模式,流量增长虽快,但新用户和创作者却缺乏助力。这一现象是大家争议的焦点,毕竟平台应该兼顾多方利益。
微博的中心化问题
微博上内容创作很快中心化。明星与MCN机构账号充斥着用户时间线。在2018年左右,某明星一条微博的互动量能达到百万以上,普通用户寥寥无几。这阻挡了普通创作者的发展之路,大量新人难以崭露头角。微博朝着媒体化发展,为有话语权的人提供高效表达渠道,但这也使得普通用户缺乏反馈。
微信坚守初始设定
微信最初基于聊天和朋友圈等场景设定。它是一个定位清晰的通讯工具。2011年上线以来,人们在上面的创作都有个人特色。虽然也有外部因素干扰,但它很好地限制了干扰。例如,没有让内容推送完全掌控创作机制,所以用户还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微信上进行创作。
今日头条的内容逻辑
今日头条强调算法与数据驱动的内容分发。这个逻辑在旗下短视频平台沿用。西瓜视频、火山视频投入巨大。例如,西瓜视频曾花费数十亿推广。然而,它们并未成为超级平台。抖音却借突破性创作工具开创新逻辑。2016年,抖音上线后不断创新运营模式得以迅速崛起。
抖音的崛起
抖音早期利用挑战赛提供创作灵感和竞争机制。2017年的某个挑战赛吸引了几十万创作者参与。它发掘众多有才华或颜值的创作者。将分发与运营结合创新,再加上强大的增长力,成为现象级平台。创作者能短暂占据用户全部注意力,比起其他平台更有优势。
快手的特色
快手和抖音常被对比。快手更注重关注功能。许多快手创作者自2011年左右平台成立开始,就可以直接与粉丝建立长期关系。它有一种去中心化的风格。很多在其他平台难以出头的有个人特色创作者,在快手都发展得不错。
社区与社交平台的泛化
早期社区是社交一部分。行业分析师经常比较这两类平台。一些社区规模扩大后若不能建立局部联系和分工,就会走向泛化。而像某些采取独特问答审核机制的平台,则让新人的好内容有机会展示,在2020年有这样的平台上新人创作者增长率达30%,这有助于实现创作者冷启动。
那么你认为今后平台的运营模式将更倾向于怎样服务创作者?希望大家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