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因为疫情期间开荒种菜,收成太多吃不完而在线寻有缘人采摘蔬菜,这件事充满奇遇感与佛门的慈悲底色。
灵泉寺的开荒初衷
灵泉寺在疫情期间面临食物供应方面的挑战。湖北武汉当时疫情较为严重,城市的正常运转一度被打乱,灵泉寺也难以保证日常的菜品供应。僧人和义工们为了实现自救,开始对寺院的土地进行开荒种菜。当初开荒的人们或许只是希望能满足寺院内部的基本需求,并没有有多高的产量期望。不过他们积极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展现出在困难时期自力更生的精神态度。灵泉寺之前就有小面积种菜的经验,哪怕之前产量极低,但疫情下他们依旧选择继续用这种方式维持生计。
灵泉寺种菜也可能包含着对农禅文化的一种传承。农禅并重、农禅一体在中国的佛教寺院里是有着悠久传统的,僧人们通过耕种的方式维持生活,劳作的同时也是一种修行。疫情时期的开荒种菜,也是寺院延续这种传统应对危机的体现。
微博发文意外火爆
6月10日中午,灵泉寺官方微博向外发出想要分享蔬菜的消息。这一消息看似普通,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武汉本地甚至外地的很多网友看到后都表现出极大热情。仅仅一个小时,报名人数就远超预期。寺院方面原本以为只是周边的信徒可能会关注,没料到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巨大热情。灵泉寺里负责微博运营的人员或者义工们非常意外。在当下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寺庙的这个消息以一种新颖独特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
而且这一事件带来了很显著的热度后果。灵泉寺官方微博的粉丝在短时间内增加了数千人。粉丝们不仅仅是增加关注,还积极参与留言互动。这让灵泉寺这个平时相对比较清净低调的佛教寺院在网络上一下子有了出圈的效果。
规则与执行
灵泉寺对蔬菜采摘做了一些规则限制。比如说只针对武汉本地人群体,并且要求上门现场采摘。在数量上也有限制,每人只能采摘5 - 10kg以内。这是基于灵泉寺自身菜品库存和后续僧众生活的考虑。6月11日,已经有第一批按照规则预约成功的人开始采摘了,共计10人。这样的执行过程还是比较有序的。
灵泉寺能在热度很高的情况下还能按照既定规则来执行相关事务,说明寺院管理方面有着一定的条理。他们既想要分享多余的蔬菜,但是又要确保寺院内部的正常生活。同时也是给予志同道合者一个感受寺院生活氛围,共享寺院劳动成果的机会。
关于播经机
寺内菜地里的播经机说法引起大家兴趣。在寺院中播经机其实很多,在菜地放置播经机其实是因为僧人和义工在劳作时想听经而已。这个举动被大家议论纷纷。很多人觉得新奇有趣,赋予了这个行为很多浪漫或者神秘的想象。而实际上它只是个很自然的举动。这种现象也是作为一些传统的佛教寺院文化与现代社会大众解读之间的一种碰撞。
从灵泉寺的角度出发,看到大众对这个事情的喜爱和关注,他们也是比较欣慰的。寺院希望大家在采摘蔬菜时,也能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受到佛法的那种宽泛的影响力。
义工的感受
灵泉寺的一名义工向澎湃新闻表达了对这次事件的感受。对于网友们的热情完全没有预料到。尤其是看到微博发布后的汹涌报名态势。对于寺院此次“出圈”感到惊喜。并且表示以后可能会更多采取年轻人的沟通方式比如微博发文互动等来广结善缘。
义工的这种态度显示出寺院也在与时俱进。虽然寺院是一个宗教场所有着古老的传统教义和管理制度,但他们也不排斥现代的社交方式。这种变化对于寺院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以及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互助帮扶活动
此次事件不仅仅是灵泉寺自身的一个小热点,还涉及到对全市30家生活困难的寺庙的帮扶。为每家寺庙援助了1000元现金、100斤大米、50斤面粉、10斤油和防护口罩。这种互助行为体现出宗教团体内部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在疫情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困难,宗教寺庙也不例外。这种帮扶活动可以帮助更多寺庙度过难关,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广泛的慈悲情怀。
你是否也想去灵泉寺体验一下这样充满趣味的采摘活动?希望大家点赞分享这篇文章然后在评论区交流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