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抖音化”现象
去年,《传媒茶话会》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一个令人关注的情况。如今部分主流媒体发的短视频新闻,和短视频平台上娱乐内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好似正朝着“抖音化”发展。这一现象引发诸多思考,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本应突出专业性和权威性,如此变化是否会影响其定位?
这种“抖音化”趋势背后或许藏着原因。随着短视频时代来临,主流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做了妥协。但如何在迎合潮流和保持自身特色之间找到平衡,是主流媒体急需解决的问题。
《华盛顿邮报》的短视频探索
《华盛顿邮报》作为美国传统媒体,较早大力发展视频业务。截至2020年9月,在美国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吸引了2439万粉丝。这一数据展示出其在短视频新闻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它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必定有独特的发展策略。
该媒体为贴近受众新闻消费习惯,向社交平台分发的短视频新闻有意识增加软性主题。主打民生题材非常成功,在美食、旅游、科普等主题上做文章,服务性、指导性强,容易获得受众喜爱,自然能吸引大量粉丝关注。
美国受众新闻消费模式转变
从美国多家研究调查机构数据可知,移动社交时代,受众新闻消费模式发生很大改变,出现新闻消费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等趋势。这反映出时代发展对人们信息获取习惯的深刻影响。
视频化方便人们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移动化让新闻随时随地都能看;社交化则增强了用户互动。这种趋势促使媒体调整发展策略,像《华盛顿邮报》的做法就是顺应潮流。
《华盛顿邮报》用户反馈运用
因为短视频内容社交属性强,用户能通过分享、转发等参与新闻构建,所以《华盛顿邮报》很重视受众反馈。它会根据流量数据等改进内容,来提升视频可看性。
该媒体有时制作两个不同版本视频,跟踪不同结构对流量的影响并改进内容。这种做法以用户为中心,能更好满足受众需求,保持受众的关注和参与度。
我国媒体海外发声探索
近年来,我国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做出很多努力。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
在这过程中也遇到挑战。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受众需求,要找到合适的传播方式。但我国媒体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在多个环节发力,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我国媒体短视频发展策略
在选题和制作方面,我国媒体通过评论类视频亮明观点,制作诉诸情感的视频关注普通百姓。内容切中海外受众心理需求,激发交互分享意愿,巩固媒体与受众黏性,扩大海外影响力。
生产环节,运用 VR、无人机等技术,适应移动社交时代需求。信息反馈环节,借助大数据分析掌握核心指标,摸索发布策略和规律,调整推送内容实现精准投放。
大家认为我国媒体在海外发行短视频新闻,是内容更重要还是形式更重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请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