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一直都是购物的狂欢季,各电商平台都喊着“全网最低价”,但消费者对这个价格吸引力的评判却大相径庭,这其中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双11低价认知情况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超过半数的消费者对双11的“低价”是有认知的。其中41.67%的人觉得和平时没有太大区别,27.6%的人认为力度很大比以往促销便宜,24.87%的人觉得只是便宜了一些。这表明双11的价格策略在消费者眼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在不同的促销宣传下,消费者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他们不会盲目相信低价宣传。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在双11前会对比商品历史价格。例如在一些价格跟踪网站上,消费者可以查到商品价格走势,这使得他们在面对低价宣传时有了更多底气做出判断。
双11的后续增长空间
尽管消费者对双11价格评判不一,但从吸引消费者的潜力来看,双11仍有增长空间。线上购物以66.42%的优势远超线下的11.14%。同时,表示线上线下“差不多一样”的人数占比17.68%,也有潜力转化。不同的消费渠道偏好反映出双11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在中小城市,电商的普及速度加快。像一些县城,以前双11参与度不高,现在随着物流和网络的发展,双11的购物人数逐年增加,这都是双11后续增长的体现。
低价抢购的风险
有消费者提出,低价不是人人都能抢到,如果最终未以最低价购得,会是一种投入产出比过低的行为。在双11期间,一些热门商品数量有限,例如限量版的电子产品。当大量消费者同时抢购时,只有极少数人能以最低的价格买到。
很多消费者为了抢到低价商品,熬夜等待,耗费大量精力。比如有的人为了抢购某品牌的运动鞋,提前几个小时盯着手机屏幕,结果没有抢到心仪的价格,感觉自己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正常的作息。
购物时间与平台选择
消费者的双11购买时间分布相对均衡。而在平台选择方面,抖音占比2.53%,小红书新推的买手电商在消费者心中仅占0.3%比例非常小。这和平台的市场推广和定位有关。
在一些年轻群体中,抖音更多的是短视频娱乐平台。他们可能在浏览视频时无意间看到商品推广而购买。而小红书虽然有较多的好物推荐,但在电商购物方面,很多人还没有完全接受,在很多地区,人们购买商品还是首选淘宝、京东等老牌电商平台。
购买因素与双11体验
最多的参与调查者首选因为“正好有购物需求”才在双11购买,“折扣力度大,价格实惠”排在第二位。在体验方面,认为“物流更快了”“价格更便宜了”“体验不如往年”的人数分别占比前三。
例如一些城市的物流中心在双11期间增加了人力物力,使得包裹能够更快到达消费者手中。但同时也有消费者抱怨,一些促销规则过于复杂,如满减、叠加优惠券等,使得购物体验变差。
凑满减的情况与消费变化
40.71%的消费者会为了凑满减而购买其他商品并且“懒得退货”,25.11%的受访消费者表示会凑满减,“而且大部分会退货”,34.18%的人表示“不会凑满减”。并且48.96%的受访消费者表示消费“比过去减少了”。
在一些家庭中,主妇们可能为了达到满减门槛,购买了一些并不急需的商品。比如多买了几包卫生纸,家里已经有库存,但为了凑单还是买了,最后又嫌退货麻烦。消费减少则可能是受到经济环境或者消费观念转变的影响。
你是否在双11期间也有过类似的购物体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也请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