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作繁荣
昨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科学报社与字节跳动联合发布的《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显示,知识类短视频在抖音发展成果惊人。截至2018年年底,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1.8万个,他们活跃在平台上,极大地丰富了知识传播的生态,为用户带来了多样化的知识内容。
这近1.8万个创作者累计发布超过300万条知识类短视频,这些短视频涵盖了众多领域,让不同需求的用户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其累计播放量已超过3388亿,惊人的数据反映出知识类短视频在平台上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巨大的传播影响力。
硬核知识吸粉
在众多知识类别中,“硬核”知识展现出了强大的吸粉能力。科普类和考学类知识作者的人均粉丝数最高,这表明用户对专业性强、深度高的知识有很大的需求。像科普知识能够满足人们对世界奥秘的探索欲望,考学类知识则为学生群体提供了学习帮助。
这些“硬核”知识凭借其独特的价值,迅速在抖音平台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创作者们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形式讲解专业知识,让更多人轻松获取并理解晦涩的内容,进一步推动了这类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多样知识并存
从全网累计播放量最高的科普抖音短视频来看,知识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极简单的一招防身术”这样的实用知识,能让用户在生活中得到直接的帮助;也有各种趣味知识,为用户带来娱乐和轻松的学习体验;更多的则是“现行的世界地图有太多假象”“不可一世的食人鱼也有天敌”等科学知识。
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共同构成了抖音知识短视频的内容体系,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兴趣点和需求。无论是追求实用技能的用户,还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知识。
名师视频爆火
除了创作者精心制作的知识视频,走出象牙塔的名师短视频在抖音也十分火爆。像北京大学的魏坤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教授,他们都拥有100万以上的粉丝。这些名师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授课风格,吸引了大量粉丝。
名师们将学术知识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打破了学术的门槛,让更多人接触到高质量的知识内容。这不仅体现了学术的影响力,也说明大众对高水平知识的渴望。
平台赋能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胡百精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平台起到了重要作用。知识生产的容量、传播通路变得日趋多元,短视频平台让知识更具人格化、场景化。创作者和名师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解知识,让知识不再枯燥。
同时,短视频平台使知识的普惠、知识的提升、知识的分享和共创成为可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共同提升知识水平,推动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不断创新。
知识传播隐忧
虽然抖音知识短视频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多位学者如胡百精等也表达了担忧。他们担心知识的碎片化和系统性不足。短视频只能在短时间内传达有限的知识内容,可能导致用户获取的知识不够系统全面。
用户可能只是了解了知识的表面,却无法深入掌握其内在逻辑和体系。长期以短视频的方式获取知识,可能会让用户缺乏对知识深入探究的能力,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
对于抖音知识短视频的发展,你觉得知识碎片化和系统性不足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请点赞和分享本文,让更多人关注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