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如今成为大众日常关注的对象,我们每天看热搜,但热搜能被资本操控这件事却鲜为人知。这其中涉及了对用户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各种黑幕,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警惕的问题。
热搜与用户心理行为
热搜反映大众关注焦点。在很多时候,用户习惯看热搜并被热搜内容引导。例如在生活中,很多年轻人每天醒来先刷热搜,如果热搜中娱乐明星动态多,会让受众更多关注娱乐产业。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被热搜带动情绪,像某地发生突发事件上了热搜,会引起大众的恐慌或者同情等情绪。这说明了热搜确实能影响用户的心理状态。而且在行为上,热搜里的一些新趋势也会被模仿,比如某健身话题上热搜了,会带动部分人尝试健身。
热搜被资本操控的例子也很多。就像某些明星为了维持热度,通过购买热搜让自己在大众视野里频繁出现。这对大众的吸引点其实是虚假的,大众会被这种虚假现象吸引并受影响。
热搜的商业售卖情况
微博热搜的售卖确有其事。新浪明确表明热搜的第三位和第六位是可售卖的广告位。这背后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据内部人士透漏,费用还不低且按天计算。
但是在一些QQ群中竟然兜售除广告位以外的热搜位置,这就涉及到违规操作了。比如某某传媒公司,为了营销,就想通过这种灰色途径上热搜,这明显是在破坏正常的热搜排序规则。
做热搜的产业链
除了直接购买热搜,做热搜即刷量刷榜形成了产业链。网络营销工程师揭露了其中的操作流程。一些刷量公司会养号,通过软件群控注册大量账号,并且做些看似正常用户的操作保持活跃。
就像一些传媒公司针对短视频平台推出的刷量套餐一样。在某个事件操作中,先让众多号码在话题下灌水发言,再找大V推广引流,目的就是冲击热搜榜,这一产业的内幕是非常惊人的。
辨别刷量的方法
在众多热搜内容里辨别刷量有一定的方法。赵风提到看一次转发量和二次转发量。如果一个内容传播量特别高,正常来说一二次转发量不会低。从实际市场中的微博或者短视频内容来看,很多所谓热门内容如果一二次转发量很低很可能是刷量的。
我们平时看一些娱乐新闻,如果发现热度很高但是转发量、评论量都很平淡且评论内容很相似,就可能是刷量刷榜的成果。
平台的监管举措
各个平台对于刷量刷榜、买热搜等不良行为也有监管措施。今日头条北京总部的客服就表明对于刷量等情况有专门团队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就会对账号进行严惩,像封号并且证件无法重新认证新账号这样的处理。
不过有的平台还有监督漏洞。比如微博官方工作人员对热搜售卖的灰色地带还不太清楚状况,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对网络生态的破坏
恶意营销号通过热搜操纵等手段在网络上四处作恶。像发黑稿或者搞黑公关赚钱这种事情经常出现。一些歌手的粉丝团体疑似通过刷榜炒作食品安全问题报复抹黑,这是很恶劣的营销行为。如果资本左右舆论,随意操纵热搜的上下榜等操作,最终会破坏整个网络生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