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综艺的流变
现象级美食综艺经历了有趣的形态流变。从早期美食是舞台中心,观众更关注美食本身的口感,到后来美食逐渐变为背景。如今,美食综艺更倾向于建立情感联接,像《向往的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美食与嘉宾情感互动的温馨,它的走红也体现了这种从口感诉求到情感共鸣的转变。
这种转变和当代人精神层面的需求相关。快节奏生活让人们精神疲惫,需要在综艺里找到情感慰藉。美食综艺里轻松的氛围和人际交往,能让观众放松,让观众在观看时产生共鸣,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心灵栖息之地。
吃播的兴起与传播
吃播起源于韩国,2009年起网络主播在AfreecaTV上直播吃大量食物。2014年,吃播在视频社交平台传开,不同平台出现各具特色的大胃王主播。这反映出“空巢青年”陪吃需求强烈,他们下班回到空荡荡的家,看着主播吃播,仿佛有人陪伴自己吃饭。
随着吃播发展,各种问题也出现了。有的主播为吸引眼球暴饮暴食,这不仅伤害自己身体,还传递了不良价值观。后来平台加以限制和引导,让吃播向健康、合理方向发展,比如一些主播开始分享美食文化和健康饮食理念。
短视频与App倡导新生活
美食短视频通常有固定视觉特征,呈现出精致生活美学。像李子柒的视频,古风场景搭配美食制作,把精致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因此喜欢上传统文化和美食结合的视频风格。这体现了高品质慢节奏生活追求,让忙碌的都市白领在观看时感受生活美好。
厨房App在社交互动方面表现出色。用户通过上传烹饪作品获得成就感。例如豆果美食App,用户可以在上面交流做法、分享心得,形成了活跃的美食兴趣社区,在这里大家不仅交流美食,还交流生活感悟,让热爱美食的人更好地享受烹饪过程。
美食内容的差异化竞争
现在美食类内容增多,差异化竞争很重要。美食博主通过场景设定和情绪代入制造亮点,比如有的博主在户外、大自然环境中制作美食,或者赋予美食制作过程情感故事。这些奇葩美食内容让白领在主流小清新内容外,有了不同体验,像“荒野厨房”视频给人新奇感觉。
这种差异化竞争也促进了美食文化多样性。不同风格内容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一些个性鲜明的美食视频有自己拥趸。但竞争也带来问题,有些博主过度追求差异化而忽视美食本身质量,观众选择时需要更谨慎,注重美食背后真正价值。
美食点评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第三方点评网站成传播美食口碑主渠道。美食点评是这些网站的传统和核心流量来源。大众点评等网站有很多食客真实评价,为消费者选择餐厅提供参考。它还影响餐厅经营,好评多的餐厅生意更好,差评多则可能经营困难。
食客受“FoMO”心理影响大。社交网络信息让人们决策易受他人左右。看到别人推荐网红食品,很多人会跟风购买。例如喜茶刚火时,很多人排队购买,排队成为消费一部分,这种符号价值有时超过食物本身味道。
美食文化工业的经济价值
美食文化工业抓住网民精神痛点,带来巨大点击流量。无论是美食综艺吸引观众情感共鸣,还是吃播满足陪吃需求,或者短视频和App倡导生活方式,都吸引了大量流量。美食点评在引导消费者选择方面也有很大作用,这些流量背后蕴含着庞大经济利益。
商家与美食内容合作,通过广告植入、合作推广等方式实现商业变现。比如综艺和吃播中的食品赞助,商家在短视频和App上的推广活动等。这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从内容制作到商业变现,美食文化工业在网络时代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