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电商领域,商标侵权与不正当竞争纠纷屡见不鲜。拼多多和拼兜兜这两家平台就因此陷入了一场法律纷争。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此次事件,探讨背后的种种缘由。
平台背景
拼多多运营公司2014年成立,2017年11月7日注册“拼多多”标识。凭借积极的运营和宣传,积累了大量用户,获得多项荣誉,在拼团类购物平台影响巨大。相比之下,拼兜兜运营公司同样成立于2014年,原名为“沃沃拼”,2017年11月14日更名为“拼兜兜优惠”,也是提供拼团购物服务的电商平台。
用户混淆
在两平台的运营过程中,用户混淆问题逐渐暴露。不少用户在使用“拼兜兜”购物时,常误以为自己在“拼多多”购物,甚至认为“拼兜兜”是“拼多多”的新平台。像用户小新,发微博吐槽购物服务时,都没发现截图界面抬头是“拼兜兜”,还以为自己用的是“拼多多”。
社交助力魅力
拼多多互助群免费互拆红包助力、抖音助力群等社交模式备受关注。这类社交电商砍价群能在短时间内将助力群聊二维码迅速传播到朋友圈各处。通过社交朋友圈的免费砍价群,拼多多实现了迅猛发展,展现出社交电商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诉讼起因
拼多多运营公司注意到用户混淆现象,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将拼兜兜运营公司告上法庭。公司认为被告采用与“拼多多”近似的标识,使用相似的服务名,已经构成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误导公众,给公司带来了损失。
被告辩解
拼兜兜运营公司在庭审中提出辩解。称公司成立后未实际经营,2015年还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为空壳公司。被诉平台一直处于在线测试状态,虽在技术上商家可自由进驻商城,但实际并无商家入驻,没有收益,也未给原告公司造成损失。
侵权认定
经过调查,被告对被控侵权标识的使用已构成商标性使用,其标识与“拼多多”标识近似。二者都采用以“拼”字为中心的几何状图文组合结构,用日常生活用品图案填充分割色块,再以深色背景的外部方形框架修饰,使用场景均在网络拼团购物类电商平台,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同时,拼兜兜公司在短时间内将“沃沃拼”更名为“拼兜兜优惠”,且网站内容大量模仿甚至抄袭“拼多多”,攀附意图明显,构成不正当竞争。
大家觉得在电商激烈竞争的当下,如何界定和避免类似的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