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低价的商品所吸引,培训课程也不例外。当同事让帮忙“砍一刀”的时候,才惊讶地发现拼多多上的培训课程性价比看似不错,这其中就隐藏着很多值得探究的事情。
培训课程的低价格诱惑
拼多多上的培训课程让人难以抗拒。像考公课程价格能低到令人咂舌的地步,对于一些穷学生党来说,这是很大的吸引力。1.5元就能下咨询单,相比于正规培训机构承诺笔试面试包过要三四万等高昂价格,拼多多上的课程就像一个宝藏。然而这低廉的价格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风险很多人起初并不会细想。很多机构甚至打出“985大学生一对一在线辅导”这样诱人的招牌,售出18.8万件,可见低价确实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在618大促这样的时期,商家更是大搞降价活动,有保底价这种操作。很多课程看起来很划算,像卖视频课和资料千元上下,比起那些实体机构便宜太多,很多囊中羞涩却又渴望学习知识技能的人就这么被吸引过来了。
辅导班老师的状况
这里面的老师状况也是参差不齐。比如有的老师上课像是在敷衍,照本宣科就像带着孩子读一遍书本内容。而且还不记孩子学到哪里,信息堵塞导致讲过的内容重复讲。更过分的是还有老师放鸽子或者迟到很久的情况,当联系客服要求补课,却被告知没这个选项。这些老师可能本身水平有限,或者被管理不善,严重影响了学习的体验。
同时,有些老师副业做这种拼多多网课,自己本身有本职工作,只能晚上八点后上线教课,在时间和精力投入上就存在天然的局限性,这样对于学员的学习进程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课程销售中的问题
销售课程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猫腻。有的课程顾问朋友圈全是付费和好评截图看着很专业,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小冉付费后被拉进400多人的学习群,结果群里都是无用的八卦没有什么学习氛围,自己的店铺还持续失血。而且这里存在版权有问题的课程比如几家知名考公机构的合集。这些情况在正规的培训购买途径中是会极力避免的。
另外有些经营者为了多卖产品还有特殊的售卖技巧,像把课程放进U盘里卖来降低退货率,针对不同客户人群还有不同的销售操作,这其实是一种不怎么正规的销售手段,是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侵蚀。
群组的建立目的
这些课程销售还建立群组。据说有群主六年前通过微商挣到第一个1000万,现在瞄准了“拼多多加知识付费”。说是为了给主妇们谋福利,但实际群里却乌烟瘴气。其建立群组很多时候不是为了真正提升大家的学习和交流,更多是为了聚集人气,从消费者身上获取更多利益。像小冉加入群没等来有效的帮助,这样的群组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容易让购买者产生被骗的感觉。
还有那些打着给主妇谋福利的旗号,实际只是为了圈住一群人,方便后续销售产品的不合理行为。这是利用了消费者想要得到实惠的心理,而实际上给予的实惠非常有限。
证照经营范围不符
拼多多上这些网店经营者的证照信息显示经营范围往往是“个人互联网直播服务”、“教育咨询服务(不含涉及审批的教育培训活动)”等,但实际干着真正的教育培训售卖行为。这无疑是一种不合规的操作。这可能导致后续消费者在维权上困难重重。
小冉就是例子,没有通过平台购买课程,维权的时候必然会费尽周折。这种经营范围和实际业务的不符,给很多消费者埋下了隐患,消费者以为自己受到了正规商业行为的保护,其实很多时候这种保护是缺失的。
教培前景与消费者情况
教培机构前景面临一些顾虑。像谢东提到的,能持续投入的家庭追求效果,必然要求培训产品有针对性和本地化。而在拼多多上奔着便宜拼一单的家长,要么当地缺少教育资源,要么没有持续投入的动力,这种一锤子买卖的情况不利于教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还有做内容的、做销售的、授课者等角色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处理好,也会影响教培产品的良性发展。例如销售人员不懂教育,只是单纯卖课,最终会影响消费者对课程的评价和接受度。
你有没有在拼多多或者其他平台购买过这种低价培训课程?希望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也希望大家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