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句“小猪佩奇身上文,掌声送给社会人”经短视频传播后,佩奇成“社会人”代表。这一现象带来诸多问题,像孩子吵着要相关物品、要文身,引发家长担忧,也在网络上掀起抵制还是叫好的争论,究竟怎么回事?
小猪佩奇现象的产生
小猪佩奇原本只是个普通的动画形象。但在网络传播下,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些短视频创作者拿小猪佩奇来玩梗,让其成为所谓“社会人”的标志。在河北,刘冰的孩子就深受影响。这一现象不是个例,在多地孩子中都有类似情况发生。许多商家也利用这个热点,售卖大量的小猪佩奇周边产品,这就进一步助长了这个现象的传播。
这种新含义的赋予并不是动画片本身的意图。然而孩子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种新形象,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
家长的担忧
有家长发现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后非常忧心。刘冰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孩子才6岁就吵着要佩奇手表、文身。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受到影响开始盲目跟风攀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更注重外在形式而非动画本身健康积极的内涵。而且孩子处于性格塑造期,若长期受这种不良风气影响,可能导致错误价值观形成。
这不仅影响单个孩子,家长们担心这种风气会在孩子群体中蔓延。这让原本快乐的动画片变成让家长头疼的潜在危害源,所以家长们对这种现象非常抵触。
网友对立的观点
在网络上对于小猪佩奇“社会人”现象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一方如同一些家长高呼的那样,认为这部动画有毒应该抵制。他们的理由主要是动画形象被歪曲利用后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另一方则觉得没必要抵制动画。他们觉得这是互联网玩梗过度的问题,不应该归罪于动画本身。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种争议反映出动画形象衍生的社会影响是个复杂的社会命题,涉及到责任归属、文化传播、儿童教育等诸多方面。
动画片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发现,动画片不只是小猪佩奇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问题。现在很多动画片都存在成人化、低俗、暴力现象。就年龄阶段来说,孩子2岁后就开始会模仿。一些粗制滥造的动画内容会让缺乏分辨能力的孩子去模仿,从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像在国外某些动画也有过血腥暴力场景照样被引进来,这样缺乏把关的状况令人堪忧。
没有明确定位受众也是动画片的大问题。这就导致不能够有效地对电视内容有针对性地播送。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范围不同,如果没有很好区分,危害很大。
解决动画片问题的建议
规范动画片的播出时段是可行的办法。例如那些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动画片就不应在黄金时段播放。在播放有问题的动画画面时,应给予提示字幕,标明适合的年龄群或者需家长陪同观看等。
除了这些外部规范,家长的引导也是极为重要的。在孩子观看动画时家长要陪同,当出现不良画面或者危险模仿情节时及时教育孩子正确的理解方向。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把孩子一直丢给动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动画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孩子模仿行为应对
孩子有模仿行为时得分情况对待。如果模仿行为充满童趣且安全,就不必过于担心。可适当引导让孩子健康模仿。当孩子要求买动画相关玩具时,家长不能过度宠溺,要适度控制。
一旦发现孩子有错误模仿行为,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呵斥,像有些父母因为孩子模仿不好的动画行为,强制制止甚至打骂,这只会适得其反引发孩子逆反。要温和而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对错。
那么你觉得小猪佩奇变成“社会人”这个事情最关键的解决点在哪?希望大家留言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