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主播在直播带货领域的发展可谓是当前电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去年双11期间,快手的“关小芳”直播首秀用新方式带货,以及淘宝对虚拟主播的重点扶持等事件,都表明这个领域充满了无限可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虚拟主播的兴起
在当前的电商环境下,虚拟主播悄然兴起。2020年初,淘宝就宣布将重点扶持虚拟主播。像一些品牌直播间,虚拟主播会主动向观众问好求关注。而这背后是阿里达摩院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让虚拟主播能根据直播情况实时改变表情动作和内容。这表现出虚拟主播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在技术的加持下开始慢慢走进大众视野。众多平台也开始尝试,如快手推出“关小芳”进行直播带货等,都是具体的表现形式。
虚拟主播兴起也有其现实意义。例如在某些品牌中,它可以补充真人主播未播的时段,像在半夜时分,由虚拟主播来填补这个时间空缺,能够让品牌直播间24小时持续有主播在线,这为品牌不间断推广和销售提供了可能。
节省人力与时间成本
虚拟主播一大显著优势就是可以为企业节省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好比“花小西”这样的虚拟主播在线时间是24点 - 9点,这个时间段很多真人主播都在休息,它却能够正常工作。这意味着企业不需要招募更多真人主播来填补这个时间段的空白,减少了人员支出和管理精力的耗费。
从企业的运营策略来看,人力和时间成本的降低意味着更多资源可以投入到商品供应链的打造、产品研发等方面。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里,成本的节约能很大程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虚拟主播吸引众多品牌引进的重要因素。
与真人主播存在差距
尽管虚拟主播发展迅速,但与真人主播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从交互性来说,普通的虚拟主播交互能力较弱,像那些超写实数字人如“柳叶熙”等目前多以图文、视频形式呈现,很难做到频繁的直播交互。就拿快手的“关小芳”来说,也多是与真人配合直播,在互动方式和应对能力上和真人主播如李佳琦等差距明显。
从个人表现力和表情丰富度上,虚拟主播也落后于真人主播。真人主播在直播过程中能够凭借丰富的情感、灵动的表情以及应变能力更好地吸引观众,让观众产生更强的情感共鸣,这点是目前很多虚拟主播无法企及的。
创新营销玩法不足
在虚拟主播的赛道里,创新的营销玩法较少。虽然之前有过一些新鲜的直播营销案例,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延续下去。例如一些平台在宣传虚拟主播时最开始的噱头很大,但是后续没有更多不一样的玩法跟进。
平台和品牌还处于尝试阶段,整个市场缺乏良好的成功运营模型。这就导致虚拟主播在营销过程中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企业不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怕达不到营销预期,使得虚拟主播的推广和发展受到限制。
缺乏用户粘性
对于直播来说,用户与主播之间的粘性至关重要。目前多数虚拟主播尽管在视觉效果上能接近真人,可是跟用户的互动远不及真人主播。例如观众在直播间提问或者分享自己经历的时候,真人主播能够给出更贴心、更具有互动性的回应,而虚拟主播的回答大多比较机械生硬。
这种缺乏用户粘性的情况会影响到观众留存率以及购买转化率,长期来看不利于虚拟主播在直播带货领域的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当下虚拟主播存在诸多问题,但还是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可循。像薇诺娜计划打造虚拟IP,从人货场的层面深度结合,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探索方向。此外对于虚拟主播在个性化和趣味化的节目互动环节的应用探索也有助于其发展,像增加短视频主播、数字网红等虚拟形象在节目互动中的作用等。
目前虚拟主播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运营模式、产业成熟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那你觉得虚拟主播要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实现更好发展?希望大家可以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