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和快手都是广为人知的短视频平台。这两者在很多人眼中有很大区别,但又说不出具体在哪,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点。人们只是模糊感觉一个很接地气,一个很有调性,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它们对人性需求把握的同与异。
初始印象
很多人提到快手就想起“老铁双击666”,感觉快手非常接地气。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看法。快手员工当然不是什么农民工,这种印象是大众的一种误解。而抖音,大众觉得它很有调性。这两种初始印象的形成是长期大众传播的结果,很多时候是因为两者早期的主打内容方向不同,在早期传播过程中就给受众留下了这样的固有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大众在没有深入了解时就会凭借第一感觉来评判这两个平台。而且大众的传播也容易把这种印象扩大化,例如很多人没深入了解快手就人云亦云。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大家似乎觉得这两个平台的用户区别很大,其实并非如此。很多用户都有过下载快手的经历,只是现在抖音的流行趋势让不少人转战抖音。其实这不是因为用户本身有泾渭分明的区别,而是平台的风格等多种外在因素影响了人们的选择。
算法的影响
快手的算法是有能力推送很有调性的内容的,尽管外界普遍感觉快手很接地气。很多时候我们受潜意识影响,觉得快手里面都是接地气的内容,但其实它的算法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理,抖音也可能在算法的推动下,把用户往接地气的方向画像。算法不会一成不变,它随着用户习惯、平台目标等多种因素调整,这就是算法的厉害之处,能够在无形之中改变我们在平台看到的内容布局。这也说明了这两个平台在满足用户内容需求方面有内在的相似性。在过去的经验里,很多平台因为算法的偏差导致部分用户流失,但抖音和快手在这方面把握得不错。
从用户的根本目的来讲,很多用户使用短视频平台是为了记录生活。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拍摄照片或者短视频,但又很少会把自己不太完美的记录分享出去,因为没有达到可以表演、分享的水平。而抖音和快手给了用户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记录有条件地分享出去。
内容创作元素
在短视频内容创作元素里面,背景音乐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早期的短视频相对单调,但是加入背景音乐后就生动起来了。很多创作者有情感想要表达,单纯的画面有时候很难传达,加上背景音乐后就不一样了。比如一个小姑娘拍摄了一段赏花的视频,加上轻柔的音乐就很能体现当时的惬意心情。滤镜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像很多女生喜欢的小猫咪、兔耳朵等滤镜,为短视频增色不少。这些创作元素在抖音和快手上都被广泛应用,这也是短视频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用户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元素也是基于人性中对美的追求、对情感表达更细腻化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从视频内容本质来讲,人们会发现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看抖音,好多内容带有表演性质。这是因为抖音在内容引导上更偏向于这种表演性的展示。而快手早期的一些视频更多是一种生活的原生态展示。不过随着发展,两者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都在不断互相学习借鉴彼此的优势内容。
发展历程对比
回顾这两个平台的发展历程,抖音出现的时候,快手还未完全普及。当时快手里面的一些国外内容让人觉得很新奇。像美国快手里面的内容打开让人感觉新鲜刺激。后来快手普及之后,人们开始对比两个平台的很多特性。Vine的视频时长只有6秒,而快手有7秒,这里面还有着关于鱼记忆时长的有趣说法。这体现了快手在初期对于视频时长的定位考量,按照人类的耐心特点,设置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长。
抖音的15秒时长又比快手长了不少,这多出来的时间能够展示更多的内容。这也是抖音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用户数据反馈做出的优化。随着成长,两者在定位中国的INS这个目标上相似。但是在具体的产品功能上又有差异,快手侧重于关注和同城的内容分发,这利于社交本地化的发展;而抖音侧重于热门和发现,这对于内容的扩散和传播很有利。
平台特性
从两个平台的特性来看,快手主要侧重于自我表达和社交。很多年轻人在快手上分享生活,真正形成一种社交关系。但是抖音一旦有用户发布热门视频,这个用户就可能崛起。这体现了抖音背后的个人主义崛起概念。这种不同的平台特性吸引着不同需求的用户。例如一些想要成名的年轻人可能更多选择抖音,而一些更想单纯和朋友社交分享的会选择快手。
在当下的社会现状中,抖音目前更普及,其中娱乐消费的属性很强,也更受企业大佬的喜爱。很多企业大佬看到了抖音巨大的流量背后的商业价值,纷纷投入资源。这和抖音目前更流行、用户基数更大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个平台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根据社会现状和用户需求不断演变。
你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抖音和快手这两个平台会变成完全不同还是会越来越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