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似乎总在不经意间溜走,人们总渴望掌控时间。而当下的互联网产品与用户学习现状正藏着与这相关的许多秘密,是充满热度与争议的话题。
学习的天性与目的
大部分人天性不爱学习。生活中能看到,如学校里很多学生对课堂学习表现得很抵触。然而人会为利益而抵抗天性。在社会上,不少成年人会为了赚钱,购买理财相关的课程或书籍去学习,想要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他们知道学习能让自己离想要的东西更近一步,虽不爱但有用就会去做。
另一个方面,目标明确的学习相对容易推进。例如在公司,如果员工想要获得晋升,那跟晋升有关的技能学习,就会更积极,带着明确的功利性目的,会压制不爱学习的那一面来完成自我提升。
碎片化学习的产生
现代我们有碎片化的时间概念。随着移动设备普及,人们的时间被切割。当有了碎片化的娱乐,与之对应的碎片化学习也出现了。一些人主动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像坐地铁时背单词。也有些是平台鼓吹的结果,比如某些知识付费平台强调碎片学习的高效性。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长尾的学习需求被挖掘。原本在抖快上做全面学习推广不容易,但在像健身、简单手工艺这种垂直领域,收集那些有这方面学习需求的人,却能做出成绩。这是在碎片化学习概念下产生的一种商机。
互联网产品借鉴与迭代
产品功能从PC到手机的借鉴有成功有失败。从PC把是否在线这个状态提示复制到手机QQ上就很自然。可是曾经用手机QQ空间的时候,上传图片流程很繁琐,要从相机或手机先拷贝再上传。这表明简单的借鉴不一定都适用。
现在的产品在不断探索实用与趣味的结合。QQ空间现在就优化了图片上传流程,像微信也有类似情况,有方便的也有体验不好的地方,还在持续受用户需求影响进行改进。
互联网产品的非工具化
做互联网产品不能单纯的工具化,这点在社交类产品上体现明显。比如微信的“拍一拍”及其衍生功能。很多人批评微信把精力放在这些看起来华而不实的功能上。
但这些看似无用的功能吸引了用户互动。一些用户觉得只是好玩就加入其中。当一个群体中多数人在玩,其他人会因为社交压力而跟风参与,像有朋友玩拍一拍扔炸弹自己也会尝试,最终促进群体互动。
互联网产品的风险控制
互联网产品运营要控制风险。就像微博,在群体情绪激动时,如发生争论事件时必须进行管控。限制分发、禁转、撤热搜这些手段是为了避免不良影响扩大。
而产品功能如果不能处理好用户情绪也容易出问题。微信因为老是无视用户导数据难的抱怨,也引起了很多用户不满,这也是忽视用户情绪潜在风险的情况。
研究用户的方式
产品经理应该研究用户整体而非个体。产品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大众话题。比如有些话题在微博引起热议了,这反映了一定用户想法。还可看网友言论了解其背景立场。例如电子产品评测区的用户发言能看出他们对不同性能的需求倾向。
还有产品相关数据要关注,利用数据可以知道用户活跃时间,推测哪些功能受欢迎哪些需要改进。游戏公司就是常看玩家登录时长、充值数据来决定后续开发方向。
大家觉得你自己最想掌控时间的方式是什么?希望大家评论互动,也欢迎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