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网络消费纠纷众多,互联网企业面临大考,这背后展现出的各种乱象值得关注,消费者维权更是难上加难。
网络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网络消费成为主要消费形式,电诉宝发布的十大舆情热点揭示了众多问题。像价格“刺客”就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比如在一些线下商店冰柜里的雪糕“暗藏玄机”。再看直播售假,很多消费者冲着主播宣传下单,结果收到假货。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影响着消费者的权益和购物体验。
这些热点问题并不是个例,而是随着网络消费发展频繁出现。如大数据“杀熟”,不少人都有感觉老客户在某些平台价格吃亏,消费者只能无奈接受或者放弃使用该平台,可不管哪一种都是消费者权益受损。
网络消费存在的其他问题
除了十大舆情热点外,网络消费还有不少问题。先涨后降价格操作就在商品促销时常常出现,商家先抬高价格再降一点就声称打折,时间地点就发生在各个电商平台的大促时期。虚假宣传也误导消费者,明明一些护肤品没有美白功效却宣称能快速美白。
网络欺诈更是让消费者损失惨重,人物方面有些不法分子装作客服套取信息卷走钱财。霸王条款也限制消费者权益,比如一些不可退换的条款,但商品本身可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处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即使想维权也面临重重困难。
未明码标价与欺诈判定
关于商品是否明码标价的争议也存在。像一些商家未明码标价,就容易导致消费者误解价格。但消费者有付款时的选择权,这种情况不被判定为欺诈也受到争议。有些消费者认为这就是商家在故意打擦边球,在任意一个商场、超市或者在线上平台的店铺都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虽然有选择权,但这样的标价不清确实影响消费体验,感觉有一种被误导的感觉,商家似乎在利用这种模糊让消费者冲动消费,也变相地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直播电商乱象丛生
直播电商发展迅速伴随诸多乱象。商品质量差,很多人在直播间买的衣服到手发现严重掉色。退款难也是常见现象,有消费者反映在某网红直播间买的东西想退,主播一直拖延就是不给退。
商品货不对板非常气人,有些直播间展示的商品和收到的完全是两种东西。明星企业家进入直播圈虚假宣传也时有发生,前一阵就有直播间里明星夸某个保健品有神奇效果,消费者购买后发现毫无用途,这些不诚信行为导致消费者对直播带货信任度降低。
保价和退差价的争议
平台“保价”和“退差价”争议很大。各家平台规则不同且复杂,就像在不同商场不同商品有不同的折扣方式一样让人难以理解。这就导致消费者在遇到价格波动要求退差价时困难重重。
例如有些平台规定一定要下单后某个时间段内看到的价格下降才能退差价,但是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这存在着不公平性,因为信息不对等,消费者很难精准地确定价格波动情况。
消费者如何应对
在如此复杂的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者要睁大双眼。选择直播带货商要谨慎,要看信誉、口碑,这可以减少被欺诈的风险。像一些大的正规的平台相对比较靠谱,在某个直播平台上那些口碑好、粉丝多且长期经营的直播间可信度会高一些。
理性消费非常重要,不被低价虚假宣传迷惑。就像很多直播间宣扬极低价格商品但附加很多不合理条件,这时我们要冷静判断,不要冲动下单。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维权意识,当权益被侵害要不怕麻烦去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络消费环境乱象丛生,你在网络消费中遇到过最糟心的事情是什么?希望大家评论互动,也请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