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的世界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消费者往往会因为消费时的“肉疼”感而退缩,而商家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来减轻这种感觉,从而让消费者愉快地掏钱。这背后隐藏着诸多值得探讨的营销手段和消费心理。
减轻疼痛的意义
商家深知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肉疼”的阻碍,所以要想办法减轻这种痛感。如果消费者总觉得花钱是种煎熬,那消费就很难持续。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买高价商品时,那种犹豫和心疼的感觉很明显。但如果商家能降低这种感觉,像提供分期免息付款等方式,就会让消费者觉得钱花得没那么难受。而在一些活动中,直接让利或者赠送赠品等优惠方式,也能减少消费者在消费时的痛苦感。
很多人可能觉得贵的东西就是好的,这种观念影响着消费过程。当有低价商品和高价商品让消费者选择时,他们往往觉得高价的才是高品质的代表。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的障碍,因为消费者会对高价望而却步。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商家从减轻消费痛感这个点入手。
飞轮效应的实践
瑞幸咖啡成功运用了飞轮效应来培养消费者习惯。当初瑞幸刚进入市场时,在很多城市的写字楼附近大量发放免费券。在北京的许多写字楼里,上班的年轻人经常能收到瑞幸的免费咖啡券。通过这样的方式,瑞幸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用户。而这些用户在习惯了瑞幸的咖啡后,即使没有免费券了,也愿意花钱购买。
拼多多同样如此。它早期用补贴吸引了众多微信用户。在三四线城市,很多消费者原本习惯在其他电商平台购物,但拼多多凭借补贴,让他们开始尝试在拼多多购物。等这些用户习惯了拼多多后,就成了它的忠实客户,平台也开始良性运转。
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在消费场景中很常见。在商场里,如果看到一家店门口排着长队,像上海某网红奶茶店,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路过的人就会好奇,会想这家店的奶茶肯定很好喝,所以也跟着排队购买。
拼多多的“大家都在拼”这个宣传,就是利用了从众心理。在家庭聚会中,有时候一个人说他在拼多多拼到了很便宜的东西,其他人听到后就可能会去尝试,觉得大家都在用,那自己也不应该错过。
累赘原理的运用
口红最初是一种化妆用品,但随着广告的宣传,逐渐成为了很多女性眼中的必需品。在各类广告的轰炸下,无论是在社交媒体还是电视上,女孩子们看到口红就心动。而拼多多在营销上,让消费者觉得一些原本不必要的东西是必需的。比如一些家居小饰品,拼多多通过各种展示和推荐,会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家里必须要有这些东西。
一些商家还会把一个产品拆分成多个部分来卖。消费者买了一部分后,就会觉得缺了其他部分不行,于是又接着购买相关的部分,这也是累赘原理的体现。
鸟笼效应的操作
在生活中,鸟笼效应确实存在。就像有人买了一束花,为了这束花,他可能会去买个花瓶。如果在拼多多上,它送给消费者一个小的手机支架。消费者得到这个支架后,觉得这个支架也不能浪费,就可能会在平台上购买一个可以搭配这个支架的手机壳之类的东西。
很多商家在卖电子产品时也会这样。比如买平板电脑赠送一个键盘膜,消费者为了这个键盘膜,可能会去购买一个配套的保护壳,这样就被鸟笼效应所影响了。
凡勃伦效应与免费心理
凡勃伦效应表明,人们愿意为大牌花钱。在大城市的高端商场里,很多人会出手阔绰地购买大牌商品。他们觉得这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拼多多虽然主打便宜,但也不让大牌缺席。通过大牌来做抽奖、拼单、砍价等活动,既能吸引有大牌需求的消费者,也能利用这些消费者来吸引更多流量。
免费心理也是常见的营销手段。有些软件会提供免费的基础功能,但要使用高级功能就需要付费。消费者一开始被免费吸引,等使用习惯了,就可能会为了更好的体验而付费。那么,在众多营销手段下,你觉得哪个对你的消费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