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非遗传承热度持续上升,但如何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并被大众所喜爱,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风靡,一直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快手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年轻创作者注入青春活力
年轻非遗创作者的优势在于他们更了解当代人的喜好。许多年轻非遗创作者热衷于创作新颖有趣的非遗视频。例如在2023年,快手30岁以下年轻非遗创作者发布的视频内容大受欢迎,相关播放量占比提升18%。这些年轻创作者通过富有创意的表达,降低了非遗技艺欣赏的门槛。他们知道,年轻群体对于新的内容形式更为接受,因此不断探索将非遗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同时,这些年轻创作者深知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受众的耐心有限,于是在创作中迅速抓住非遗的亮点展示。例如把复杂的雕刻工艺,通过短视频几秒的闪现,然后配合轻快的音乐和风趣的解说,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导人们更深入了解非遗技艺。
技艺的年轻化接纳趋势
传统非遗技艺在年轻群体中的接纳程度在逐渐变化。如在快手平台,18 - 24岁人群喜爱的非遗技艺TOP10涵盖雕刻、茶、紫砂等项目。曾经有着“中老年圈层”标签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正在被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茶文化在快手年轻创作者的传播下,变得更加年轻化。年轻创作者通过将品茶过程趣味化展示,吸引更多年轻人尝试涉足茶文化领域。
年轻人对非遗的喜爱并不仅仅停留在观看,更是积极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和创作分享中。例如一些关于非遗技艺的挑战赛在快手上引起了年轻人的参与热潮,许多年轻创作者别出心裁地把传统技艺和现代流行文化结合,制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老匠人的坚守与新发展
50岁以上的非遗创作者占比达39.1%,他们坚守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利用快手平台展示自己的技艺。像非遗项目“泥咕咕”代表性传承人泥巴哥【腾哥】,2023年视频播放量高达6.9亿。他们宛如非遗的守护者,通过在快手的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老匠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一些新的创作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有的老匠人从开始的单纯展示手艺,到后来学习加入字幕解说和现代背景音乐,让自己的作品更能吸引现代观众的眼球,让年轻化的观众也能体会到非遗的魅力。
创作者的收益让非遗持续发展
在快手非遗创作者的收入体现出多层面的状况。在有收入的创作者中,30岁以下年轻创作者占比为27.7%,50岁以上创作者占比为34.2%。无论是年轻非遗创作者,还是老一辈匠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劳有所获。
以舞狮妹为例,她靠着自己独特的舞狮技艺,在打破世俗偏见舞出传承力量的同时,实现了涨粉67万、收入增长911%。这种收益结果会激励更多的非遗创作者持续输出优质的非遗内容,让非遗传承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补贴或者公益资金支持。
项目覆盖率彰显平台力量
可以看到在快手非遗生态里,各类国家级非遗项目被广泛地传承和记录。就传统戏剧类项目覆盖率达97.4%,传统曲艺类项目覆盖率达93.1%这一数据,说明快手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有效的平台。大量的传统戏剧与传统曲艺的非遗作品在快手上被上传和传播。
这些项目在快手上的记录与传承,不仅仅是保留了传统的表演内容,还包括背后复杂的历史由来、地域特色等相关的文化知识。通过智能推荐系统,能让更多对该类型非遗感兴趣的观众发现他们,进而提升整个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特色活动与传统节日的推动
《新市井匠人》推出的系列爆款活动意义非凡。如“新市井匠人·乌镇寻匠心”“新市井匠人之我家乡的非遗” 等活动通过对传统技艺和非遗手艺人的宣传,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累计话题播放量达59亿。这种有针对性的活动策划,以文化和地域为纽带,拉近了非遗与大众的距离。
传统节日使得非遗技艺的视频播放量和互动数据增长。佳节之时,各类具有节日特色的非遗技艺被大量展示和分享,观众的传承记忆被唤醒。非遗在这些时刻得到了集中的展示和传播,与现代庆祝方式相互融合。
在了解了快手在非遗传承中的诸多成果后,我们要思考的是,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进一步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与影响深度?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同时希望大家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