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中国日报纷纷报道非遗传承者在快手走红的事迹。这不仅凸显出非遗达人的魅力,更揭示出一个问题:我国非遗虽多,但传承困境重重。面对后继无人和商业价值未得到开发的现状,快手平台成了希望之光。
央媒的关注传递积极信号
央媒的报道对于非遗传承意义深远。一方面,这给予非遗传承者们极大的肯定,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传承背后的价值。例如,人民日报和其海外版的报道就像一阵春风,将快手非遗达人的故事传播开来。另一方面,这也促使社会更加重视非遗文化。就像中国日报对花丝镶嵌的报道,把辜国强的故事呈现在大众面前。
非遗传承的困境
我国非遗数量世界第一,然传承中问题不少。在许多地方,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传承者逐渐年迈,年轻一代对非遗缺乏热情。像传承花丝镶嵌的辜国强就提及,从业者多为老年人。并且从商业角度看,非遗商业价值开发不足。魏生国没入驻快手前生意就较差,这就是个明证。
快手达人的成功案例
不少非遗达人在快手收获大量粉丝。魏生国从2016年在快手开播,粉丝已达62.2万。他分享制作糖画过程,备受欢迎。朱付军泥塑故事更是吸引人,有500多万粉丝,首条短视频播放量200多万,泥咕咕也因此闻名。辜国强的花丝镶嵌作品在快手上收获点赞超160万,最高播放量达740多万。这些数据足以表明快手平台的巨大影响力。
快手活动助力非遗传播
快手举办的各类活动给非遗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像“非遗江湖”“艺起助力冬奥”等主题活动。辜国强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花丝镶嵌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这些活动拉近了非遗这一传统技艺与大众的距离,让更多人能欣赏到非遗的魅力。
快手提供施展空间
快手为非遗传承达人提供了很好的施展个人特色的舞台。无论是朱付军用泥塑讲故事,还是魏生国展现糖画制作,亦或是辜国强展示花丝镶嵌工艺。在快手上他们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并且,他们不用受地理空间等限制,能更好地推广自己的作品和技艺。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
按照人民日报的说法,数字赋能乡村文化带来诸多好处。短视频等数字化方式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像朱付军、魏生国都是很好的例子。他们不仅让自己富起来,还让乡村文化得到传播。这说明了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数字手段对乡村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看到快手对这些非遗传承者的帮助,我们不禁想问,像这样借助平台传承非遗文化的模式,可以在全国更多地方推广吗?希望大家可以点赞、评论、分享,一起探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