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这个女性用户居多的平台上,男扮女装短剧走红是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些短剧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俘获大批观众,还建立起群体认同感,可这背后有着各种隐藏的内涵与影响。
男扮女装短剧的流行现象
抖音上男扮女装的短剧受到众多观众喜爱。比如“毛毛姐”的短剧,他一人分饰多角。这些短剧走红不是因为形式新奇或者某个女性特点,是对大众情绪的捕捉。像“好嗨哦”等话语能精准捕捉私人情绪,使之成为公共文本,在大众中流行起来。并且这种短剧在不同地域、阶层的人群中都有观众,不少非本地网友也被吸引。
这种短剧的传播形式也很有特色。短视频融合了视听体验,表情包与短视频相互关联。像“好嗨哦”配合短视频画面,以视觉为主的感官体验很独特。而且这些地域方言性的话语借助表情包等不断传播,比如“扎心了,老铁”,方言的特色被更多人认知。
背后的情绪捕捉与传播
“毛毛姐”这类短剧成功的核心之一是对情绪的处理。在互联网社交网络中,女性主体的情绪抒发是重要部分,如“嗨”“丧”等情绪。这些短剧将这些情绪集中呈现,创造出一种共鸣。观众在看到短剧时,自己的情绪能被唤起。“毛毛姐”创造的戏谑话语,精准地深入大众内心。这种情绪不仅局限于私人感受,还能在公共空间大量传播,达成私密与公共领域的交错,进而建立起强大的粉丝群体。
短剧的这种情绪呈现是有层次的。它不是简单地将情绪直白诉说,而是通过故事场景、角色对白等多方面构建。例如通过男扮女装的独特表演形式,将情绪以更加独特新颖的方式释放出来,让观众更好地接收并且融入其中。
短剧与性别刻板印象
男扮女装短剧走红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这些短剧很多是反串、变装等舞台形式在短视频领域的演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断复刻的情况。这种复制品不断强化了性别刻板成见。这些剧提取女性生活场景的常见想象,塑造的是一种可能并不真实的女性画像。
从很多评论来看,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认为男扮女装的演员不仅长得好看,还了解女性,这背后隐藏的逻辑是预设了性别间的断裂。这种表演没有弥合男女差距,而是加深了性别之间的鸿沟,从而在性别问题上制造出一种无形的压力。
短剧在大众文化中的位置
从大众文化角度看,“毛毛姐”为代表的短剧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它们被大量观众消费,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短剧的传播象征着文化的一种扩散。它们将一些特定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带到观众眼前。例如短剧体现出的生活充满烟火气,以幽默轻松的风格给观众带来快乐。
然而这种文化消费品同样面临问题。它可能不断生产千篇一律的女性形象。这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不利的。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果女性形象被定格,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的性别观念会产生不良影响。
短剧的社会影响力
这些短剧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一方面是传播范围广,像“毛毛姐”的视频获得1亿的点赞量。这种影响力能够让短剧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它能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讨论。例如对性别、地域文化等话题的讨论。这些讨论有助于提升大众的社会意识。
可这种影响力也有不足之处。它在传播一些社会情绪时虽说跨越了阶层和地域,但也可能存在误导大众的情况。尤其是在性别认知方面,如果观众一直被缺乏深度的性别观念影响,整个社会的性别文化发展会受到阻碍。
对短视频发展的思考
对于短视频的未来发展而言,这类短剧是个重要的启示。短视频创造者需要思考如何避免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创作者应该以更积极健康的态度去塑造多元的角色形象。在捕捉大众情绪的同时,要进行积极引导。
同时也要思考内容创新的必要性。避免因为过度复制场景等使内容趋于单调。要注重挖掘更有深度的文化内涵,提升短视频的文化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