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承受业绩与用户数下滑压力的新浪,在还没探索出理想商业模式时与阿里牵手,这样的合作在资本市场引发诸多关注,未来发展令人期待又充满疑虑。
新浪转型媒体
在曹国伟接管的7年里,新浪经历了大规模战略收缩。从最初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成功转型为一家媒体。就像2005 - 2012年这段时间,新浪不断调整业务方向,淡化互联网服务相关业务,着重强化媒体属性,一点点完成了这样的转变。
这期间,它在新闻报道、热点追踪方面越来越专业,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关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时事新闻、娱乐资讯等领域表现突出,奠定了其媒体地位。
多次被看重媒体价值
2005年,盛大想拿下新浪19.5%的股份;到了2008年,分众又试图和新浪合并;如今,阿里巴巴也伸出橄榄枝。这三次事件,背后的缘由如出一辙,它们都看上了新浪的媒体价值及其蕴含的话语权。新浪在业内多年的运营,积累了广泛的用户群体和良好的口碑,谁拥有了它,就等于掌握了一部分舆论阵地,能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微博带来额外价值
如果没有微博,新浪可能就会像分众、雅虎等渐渐落寞的媒体公司一样。分众曾经辉煌过,但后来逐渐走下坡路,雅虎更是不再标榜自己是互联网媒体先锋。而微博为新浪带来了远超互联网媒体本身的价值,在社交互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了无数年轻用户,让新浪在社交媒体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试水“社会化电商”
2011年新浪微博最火的时候,新浪购买了红杉资本手里的麦考林股票,成了其第二大股东,开始涉足“社会化电商”领域。当时,社交媒体发展迅猛,电商行业也在不断拓展,新浪敏锐地察觉到两者结合的潜力,想借助微博的庞大用户群体,探索电商新玩法。然而实践中发现,这个领域困难重重。
合作面临现实问题
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的“社会化电商”现在只是个概念产品。这其中涉及数亿级用户账号打通和后台数据结合,两家公司如同新手,不仅产品需要磨合,公司层面也要相互试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的技术架构、管理模式等都给合作带来了挑战,要真正实现“社会化电商”的理想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合作背后的考量与影响
新浪因微博商业化进程慢和资金问题,想找外部投资。曹国伟更看重行业内战略投资者,希望借此解决商业化和上市问题。通过与阿里合作,新浪找到了新位置并掌握一定主动权。而对阿里来说,投资微博能获得稳定流量,提高卖家流量转化率。《华尔街日报》指出,合作或使阿里“阿里云”系统和Android竞争。不过,合作能多大程度改变格局,取决于“社会化电商”的发展。若成功,微博可能成阿里社会化购物最大外部入口,未来充满变数。
你觉得新浪与阿里巴巴的这次合作,最终能实现“社会化电商”的宏大目标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觉得文章有用的话,别忘了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