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精英云集
早期的知乎称得上是科技界精英和老板们的聚集地。2013年开放注册前,能在知乎作答分享的,多是在行业内有一定建树的人物。像一些科技公司老板,会在这分享创业经验;技术精英也会讲解专业知识。开放注册后,又涌入大量高知高收入群体,知乎知识属性愈发浓厚。那时候,谁要是在知乎有个高赞回答,会被人认为是很厉害的人。
早期知乎就像一个高品质知识交流的小圈子。大家分享深度内容,没有太多浮躁气息,大家关注的就是知识本身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用户想获取某个专业领域信息,到知乎基本能得到有质量的回应,很多用户将这里当成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内容生产要求高
和其他内容社区不同,知乎对内容生产者要求非常高。这里不是随便写几句就能获得认可。想写出好回答,答主得有深厚知识储备,像历史、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得有了解。同时,还得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比如谈论职场话题,有多年工作经历的答主分享的内容才更受认可。
要在知乎产出优质内容并非易事。很多答主为了一个回答,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不像一些社交平台,随意发个生活日常就能引来关注,知乎答主付出很多心血,才能换来读者肯定和点赞。这也导致知乎优质内容产出速度相对慢,但质量有保障。
“人设”风气盛行
因为硬核实力不是人人都有,不少人开始打造“虚拟人设”。这些人通过编造故事、虚拟身份来获得关注。一时间,知乎上真假难辨。很多热榜问题下,高赞回答让人傻傻分不清真假。比如一些声称年薪百万、住别墅的故事,吸引无数眼球,却不知背后是虚假人设。
“逼乎”“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这些话由此诞生,反映了用户对这种风气的不满。这些虚假内容不仅破坏了知乎的知识交流氛围,也让真正想获取真实信息的用户感到失望。很多人看到这样的风气后,开始质疑知乎内容真实性。
商业化进程缓慢
早期知乎对商业化很排斥。企业官方账户在知乎开展活动,基本难以起到提升品牌和树立正面形象的作用。知乎用户更看重知识分享,对商业推广很抵触。大概两三年的时间里,知乎商业价值很低,和豆瓣相似,商业化进程极为缓慢。
这种情况和用户装逼心态有关,用户更喜欢营造知识渊博的氛围,对商业气息感到反感。这导致知乎在很长时间里难以通过广告、合作等方式盈利,影响了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创作者空有粉丝,却无法变现,无奈离开平台。
社区氛围恶化
随着用户圈层扩大,不同人群在见识上的差异引发碰撞,让知乎社区氛围一度恶化。2015年前,新老用户矛盾不断。大量低龄用户进入,他们有基础知识,但见识匮乏,随意挑衅土著用户。一些有实际从业经验的答主,辛辛苦苦写的回答,却被这类新用户嘲讽、批评。
杠精横行成了知乎当时的一大问题。不同看法交流变成了无休止的抬杠,很多答主不堪其扰,社区讨论环境变得恶劣。新老用户矛盾也越来越深,影响了用户体验和平台发展,破圈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阵痛。
大V与平台共同发展
2015 - 2018年,传统知乎大V对知乎有诸多不满。一方面杠精喷子猖獗,另一方面平台商业化进展缓慢,他们粉丝多却难以变现。关于内容分发限流、特权用户的传说不断,让大V们怨声载道。
不过,随着知乎用户增多和官方商业化产品推进,大V们的商业价值得以释放。他们凭借自身专业能力,为社区贡献优质内容,也获得收益。知乎也在逐渐摆脱“白嫖”恶名,慢慢走出发展困境。那么,你觉得知乎现在的发展方向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