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量成行业常态 /b>
在直播行业,刷数据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业内人士透露,直播刷人气、刷量都在可操作范围内。某直播平台的技术运营王凯,他日常工作KPI就包含“优化”直播间内人数。刷量在行业早已不是新鲜事,几乎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做法。
很多主播、刷量公司甚至平台官方,都参与到了直播间刷量的行为中。这一现象仿佛成为了直播行业的“潜规则”,从一开始的偷偷摸摸,到现在几乎堂而皇之,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刷量公司价目表 /b>
一家刷量公司提供的快手价目表揭开了刷量的价格体系。每1000个高质量真人活粉要180元,不过得自带作品。同时还有负责挂榜的直播间人气出售,每100个人气220元,并且还能进行点赞、评论等互动。
这样详细且明码标价的刷量服务,反映出刷量市场的成熟和有组织性。这些刷量服务可以帮助主播快速提升数据,在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背后却隐藏着虚假繁荣的泡沫。
平台推广业务差异 /b>
抖音和快手两个平台的直播推广服务存在差异。抖音的Dou+功能最初只针对视频内容,现在上线了针对直播的Dou+直播热门业务,付费后官方可直接导流目标用户到直播间,但要保证留存率需做相关视频内容运营。每投100元预估能带来50 - 300个观看人数。
而快手的直播推广服务按效果计费,只有直播间进人才扣费。在中午和晚上直播高峰期,出价越高直播间进人越快。不同的推广模式也导致了刷量行为在两个平台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代运营机构明码标价 /b>
抖音的代运营机构对于直播数据提升明码标价。不上榜人气每100个观看人数需要32元,上榜人气每100个需78元。这种清晰的价格体系,使得刷量行为有了明确的成本衡量,也吸引了那些急于提升数据的主播。
这些代运营机构是刷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他们为刷量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但也正是他们的存在,让直播行业的数据真实性受到更大的挑战。
平台机器人操作 /b>
直播平台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会自带机器人。像王凯透露,一些直播平台的操作机制是先检索直播间内高频弹幕内容,再安排机器人去评论。比如弹幕多是“666”,机器人就跟着刷“666”。
这些机器人的存在让直播间看起来人气很高,但实际上是虚假的繁荣。观众很难分辨哪些是真实用户的互动,哪些是机器人的表演,这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和对直播的信任度。
刷流量背后的利益链 /b>
在抖音上开通购物车链接需要粉丝基数超千人,这对新手主播是个高门槛。因此,很多主播为了达到条件获取利益,就会选择刷流量。而刷量行为背后的利益链,割的是商家和用户的韭菜。
商家可能因为刷量后的虚假高数据而高价合作,但实际效果不佳。用户可能被虚假数据吸引进入直播间,却无法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整治,直播行业的未来堪忧。
对于直播行业这种刷数据乱象,你觉得该如何有效整治?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