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学习与工作的转变
最近,疫情打乱了正常生活,上课从线下改成线上直播。我头一回体验线上会议,短短两天就开了十个小时,竟有种“五百强高管”的奇妙感觉。开直播、开大会,现在哪儿都能开启工作模式。这种转变看似便捷,实则给生活带来极大不同。
原本的教室换成电子屏幕,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也变了。很多人不适应这样的节奏,学习和工作注意力很难集中,工作和学习效率不如从前。对于企业来说,线上办公也存在沟通不及时、协调难度增大等问题。
企业主的困境
我妻子是企业主,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复工。她整日为张罗会议、安排工作发愁,像她这样的企业主不在少数。他们担心资金链断裂、市场份额流失等各种问题,未来该何去何从是他们日夜思索的难题。
企业员工的工资问题、房租水电的支出以及业务的停滞,都像大山一样压在企业主身上。他们四处奔走,寻找转机,却发现道路困难重重。有的企业主开始尝试开拓新业务、新市场,但这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失业者的焦虑
一个朋友失业后,每天在家网上投简历,感觉像回到大学时代,却比那时多了房贷压力。以前工作稳定,生活按部就班,可现在一切都变了。他日夜守在电脑前,期盼着能收到面试通知,但每次看到石沉大海的消息,都倍感失落。
投出去的简历就像一片树叶掉进大海,没有回应。他看着逐渐减少的积蓄,未来充满了迷茫。他不断降低自己的就业要求,只要能有份工作就好,可还是面临激烈的竞争。
朋友圈的焦虑氛围
另一个朋友说,现在看朋友圈全是负重前行的信息。以前能看到生活美好瞬间,现在却满是压力。疫情下大家生活都不容易,有人为工作发愁,有人为健康担忧,这些都通过朋友圈传递着焦虑情绪。
很多人在朋友圈发一些感慨,这让朋友感受到了一种无形压力。人们似乎都在比谁能更坚强地面对生活困难,但这种无形的比较,让大家更加疲惫。也许每个人都希望在朋友圈得到安慰和鼓励,但有时却变成了焦虑的源头。
疫情下不同人的生活态度
中国的成年人现在大致分两类,一类在武汉,他们只想活着。身处疫情中心,他们经历了太多伤痛和磨难,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而另一类不在武汉的人,几个月后会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上。
对于不在武汉的人来说,疫情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波折,但对武汉人来说,这是生死考验。经过这次疫情,武汉人以后会更懂生活真正意义,而其他人或许会在繁忙生活中渐渐忘记这段经历,直到生命终点才如梦初醒。这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深思。
文学与生命的感悟
我做文学这行很幸运,能从中认识生命短暂和虚无。我时常默念金圣叹的话,就像能感受到他当时的震撼。明白生命的虚无还不够,我们要在有限生命里为自己活着,可人们往往“不见棺材不落泪”。
我即将在线上讲《聊斋·聂小倩》,虽是广告为了生活,但里面是我真实人生观和生命态度。我把抖音当作分享生活、交流读书感悟的地方,希望大家能从这里收获一些思考,能更明白该如何对待这仅有一次的人生。我想说,我们该如何真正为自己而活?如果你感悟颇多,那就点赞分享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