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销售乱象丛生 /b>
当下保险销售领域问题不少,比如直播间里“1元保”“低价保”这类夸张宣传频繁出现。部分机构诱导消费者从低价产品升级到高价产品,却不披露详细信息,让实际保费远超预期,甚至有故意欺骗消费者的嫌疑,这让不少消费者陷入投保困境。
比如在一些保险直播间,主播利用消费者想少花钱多保障的心理,大力推销低价保险,等消费者一步步深入投保流程,才发现保费大幅增加,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让整个保险销售市场的信誉受损。
主播资质至关重要 /b>
在涉及保险产品的个人理财账号里,部分主播未提供相关执业资质。消费者观看直播时,要清楚主播卖保险得有相应资格,不然买保险就像在“盲盒抽奖”,保障难以确定。
比如在抖音上某些保险直播间,如果主播没资质,他们对保险条款的解读可能不准确,推荐的产品也可能不适合消费者,这很容易让消费者花了钱,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所以,消费者看到主播推销保险,一定要先查看其有无执业资质。
电商平台三类主体 /b>
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买保险,要重点考量三类主体资质。第一类是保险机构自身的资质,只有合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才有资格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第二类是销售平台的资质,平台得有相关合法的运营许可;第三类是销售人员的资质,他们需要有专业的从业资格。
例如在某知名电商平台上销售的保险产品,消费者得搞清楚保险公司是否正规、平台是否有资格卖保险、推销的客服是否专业。要是这三类主体有一个资质不达标,消费者的投保就可能存在风险。
互联网销售多维度判断 /b>
考量保险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播销售保险产品是否合法,可从主体资质、销售平台、产品适格性维度综合判断。运营主体上,目前能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产品适格性方面,人身保险产品要符合相关通知要求。
比如,有些小公司在网上直播卖保险,消费者要查看它是否是合法的保险机构。对于直播推销的人身保险产品,也要核查是否符合规定的适格性要求。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买到合规的保险产品。
直播间投保通道差异 /b>
抖音平台的“保险直播间”分两类。一类是机构直播间,主播是专业代理人,下方附有产品链接,消费者能直接投保。另一类不附购买链接,仅在直播中推销产品。
如果主播是保险机构或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且自媒体账号、销售产品都合规,那推销就没问题;反之则有合规问题。消费者在不同类型直播间投保时,要先弄清楚直播间性质和主播情况,避免因疏忽而陷入投保风险。
销售活动监管要求 /b>
保险短视频、直播业务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属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要符合监管规定。通过线上引流、线下转化开展销售活动的,也要遵守所属渠道及产品销售监管要求。
比如,保险机构利用直播宣传,由人员线下销售时,要符合相关产品销售规定。同时,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平台要承担内容审核和管理责任。消费者在面对各种保险销售方式时,要关注这些销售活动是否符合规定,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你在购买保险产品时,是否会仔细检查销售人员的资质?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