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方数据造假刷几百万播放量,甲方却零流量,新媒体刷量究竟坑了谁?刷量这一现象又为何在行业里屡禁不止?下面我们详细剖析。
刷量事件曝光
近日,一起甲方乙方的纠纷引发关注。乙方公司为甲方在新媒体投放中刷了几百万播放量,可甲方却没得到一点实际流量。甲方发现后感觉被骗,此事在行业内闹出不小动静,充分显示出刷量带来的恶劣后果。
以往我们只知道刷量存在,没想到有人会做得这么离谱。这不仅损害了甲方利益,也给整个新媒体行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行业默许成风
大多数甲方投放新媒体,像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新媒体收了钱要照顾甲方市场部人员绩效,否则合作难以为继。所以,刷量渐渐成为双方都默认的做法。
市场部人员为向老板交差,把数据吹得天花乱坠,将产品滞销问题归咎于产品本身。久而久之,刷量这种不良风气就在行业中蔓延开来,形成一种畸形的合作模式。
从业者的无奈
部分新媒体从业者也热衷刷量。比如公司公众号运营人员,绩效与粉丝数、DAU挂钩。当领导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并给予正负激励时,运营者为了钱只能选择刷量。
像一些运营员还会展示所谓真实粉丝的详细信息来证明刷量效果,甚至分享买量平台和经验,可见刷量在从业者中已较为普遍。
产业规模庞大
微刷这类刷量平台多且“安全”,大部分号称真人操作。由于市场有巨大需求,刷量产业规模不容小觑。一些抖音账号为吸引广告主,公众号为提高接单价格,都会选择刷量。
不管是抖音、公众号,还是其他新媒体平台,刷量似乎成了获取利益的“捷径”。商家投入大量资金刷量,催生了一个复杂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是否值得刷量
面对收益和风险,很多人会权衡是否刷量。比如收一万元代发公众号首条,若自然阅读量不佳,有人会拿出部分钱买量。因为数据好看便于继续合作,哪怕只分一半资金刷量也被认为值得。
这种短视行为看似能带来一时利益,但却损害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它让市场难以真实判断新媒体的价值和效果。
刷量危害与建议
刷量不是光彩的事,可在现实中却难以杜绝。企业若把新媒体当作流量救命稻草,依赖虚假数据,会进一步助长刷量产业。很多甲方没意识到产品缺乏竞争力,还幻想靠新媒体投放提升销量,实在愚蠢。
建议企业选择正规媒体投放,不过分迷信数据,用心做内容才是根本。只有这样,新媒体行业才能回归理性,健康发展。
对此,你觉得企业应如何辨别新媒体投放中的真实数据和虚假刷量?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请点赞、分享本文,让更多人了解新媒体刷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