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下沉困境
当下,新零售十分热门,像盒马模式、超级物种模式风头正劲。然而现实太骨感,它们有巨大的下沉障碍。在一二线城市能大施拳脚的这些模式,到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消费者购买力、消费习惯等差异,让它们基本没有下沉机会,难在这些地方复制成功。
比如在某些县城调研发现,盒马的消费定价超出多数居民承受范围,其开店成本又降不下来,很难盈利,拓展之路艰难。
拼多多的“降级”现象
拼多多上的“降级”情况普遍。这里很多廉价商品虽价格美丽,却蕴含不低的质量风险。比如部分衣服材质差,小电器使用不久就故障。不过消费者也奇怪,虽然抱怨质量,还是冲着低价来,明知风险也甘之如饴,似乎低价魅力难以阻挡。
有数据显示,拼多多上廉价日用品退货率较高,侧面反映质量问题,但用户量仍不断上升,说明低价吸引力远超质量担忧。
电商盈亏的本质
电商的盈亏可不只是数字上的事,背后体现着企业实力。商业底蕴就像企业基石,比如阿里积累多年供应链、物流等资源;核心模式的可持续性很关键,像靠烧钱补贴拉用户却没后续盈利模式,迟早会倒;对市场的把握更重要,精准抓住消费趋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京东推出“跑步鸡”项目,虽有积极意义,但定位有机健康高价,和一些走直销廉价路线的电商有根本逻辑差别,盈利之路也不同。
拼团模式核心演变
拼团最初在线下就有,后来到线上演变为团购聚单。利用线上大流量,聚合对某个SKU有需求的人群,达到不同价格门槛依次成团。最初拼团把拉新成本转为折扣补贴,促使用户在社交关系链帮平台拉新,这在互联网拉新成本高昂时,是创造性模式,电商和消费者双赢。
比如原来投放大量广告拉新,现在给予消费者折扣让其分享,降低成本又带来新用户,逻辑很合理。
拼团逻辑转移问题
如果拼团对象不要求新客,逻辑就变了。像京东拼购,让素不相识的人拼团享受折扣,成本没带来实际价值,既不拉新、不提升活跃度,也没额外订单,小团也没有议价能力,只是为追求GMV生造的形态。
在淘宝早期也有类似但不正规的玩法,后来打击无货源店群后,一些人到拼多多继续这种模式,难以真正推动电商健康发展。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结论
目前网上商品多,非知名或无品牌商品价格定位不明。从拼多多来看,其用户与淘宝用户高度重合,可能多数拼多多用户也用淘宝,但淘宝用户不一定用拼多多。
消费者虽抗议拼多多商品问题,甚至卸载又安装,但还是冲着廉价去。明知低价可能带来质量问题,可价格诱惑太大,就像飞蛾扑火,反映了消费市场围绕价格展开的复杂局面。
你觉得未来电商哪种模式会更有发展前景?快点赞分享本文并留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