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作为电商界的重要参与者,其发展充满波折。本想着今年前两季亏损收窄能有好转,结果亏损又扩大了,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
补贴策略的利弊
拼多多在今年6月开启“百亿补贴”计划,正值618和二季度末尾,所以二季度财报漂亮,净亏损大幅收窄。大手笔补贴让用户强劲增长,这是其计划的成果体现。
然而大量补贴使得成本剧增,亏损在后期较上年和上季度又扩大了。拼多多向一二线城市进攻,这些地区用户要求高,补贴成本更高,投入产出能否平衡成了问题。
用户市场的定位
拼多多瞄准了三四线城市及五环外广大市场。这里很多人消费能力有限,不是人人都用得起高价商品,拼多多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
这种定位让拼多多收获大量用户,但也限制了客单价。虽然用户数超京东,可GMV只有一半,低价商品对营收和商家抽成影响较大。
社交裂变的效果
微信常被拼多多“砍一刀”“拼团”刷屏,用户下单同时还自发帮其找流量,这种社交裂变让用户量快速增长。
但过度依赖社交裂变也有问题,这种方式可能让用户体验打折扣,还会引起部分用户反感,对于其长期形象塑造有潜在风险。
品牌合作的困境
由于拼多多属性,很多品牌对入驻态度无所谓,即便入驻资源投入也不足。拼多多多低价商品,品牌会觉得不利于自身形象。
低价定位使得拼多多对品牌的吸引力不足,品牌推广和商品品质等方面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
竞争压力的冲击
京东推出京喜等策略来抢用户,首页有大量低价拼购活动,双11期间低线级市场下单用户数同比大增,很多新用户来自低线级市场。
阿里等巨头也有实力在价格上竞争,且在物流方面拼多多存在短板,巨头降价竞争时拼多多难以招架。
未来发展的思考
目前拼多多情况不容乐观,花在补贴上的钱太多。在互联网增速趋缓情况下虽高歌猛进,但也面临诸多质疑。
这次亏损扩大给拼多多敲响警钟,是时候在低价、补贴之外,寻找拓宽护城河的办法,提升自身竞争力了。